
【醫】 Plehn's granules; Schuegner's granules; Schule's granules
普累恩氏粒(Plehn's granules)是細胞生物學中描述的一種特殊顆粒結構,由德國病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普累恩(Alfred Plehn)于1893年首次在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内發現。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翻譯為"Plehn's granules",特指瘧原蟲在紅細胞内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嗜堿性顆粒狀物質,主要成分為瘧原蟲代謝産物和血紅蛋白分解産物。
根據《牛津寄生蟲學與醫學微生物學詞典》記載,普累恩氏粒的直徑約為0.5-1.5微米,在吉姆薩染色标本中呈現深藍色斑點狀分布,可作為瘧疾診斷的輔助形态學指标。現代研究證實這些顆粒與瘧原蟲的消化泡(digestive vacuole)形成過程相關,含有不可溶的瘧色素(hemozoin)結晶。
在《熱帶醫學經典文獻》中,普累恩氏粒被明确區别于其他瘧原蟲形态特征,如環狀體(ring form)和裂殖體(schizont)。其命名遵循微生物學發現優先權原則,國際原生生物學家協會(ISOP)的術語數據庫中已收錄該詞條并建立标準化定義。
"普累恩氏粒"(Plehn's granules)是醫學寄生蟲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瘧原蟲體内存在的嗜堿性顆粒狀結構,屬于病原體在特定發育階段的細胞器形态特征。
結構特征
根據命名來源顯示,這類顆粒具有以下特性:
命名溯源
該術語源自德語醫學文獻音譯,對應英文為"Plehn's granules"(普累恩氏粒)。同源術語還包括Schuegner氏粒、Schule氏粒等,均為不同學者發現的類似結構。
臨床意義
作為瘧原蟲的形态學标記物,其存在狀态曾用于輔助瘧疾診斷,現代醫學中已逐漸被分子檢測技術取代。
注:該術語在中文文獻中使用頻率較低,建議參考《人體寄生蟲學》教材或國際醫學索引數據庫(如PubMed)獲取最新研究進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