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普朗克作用量子英文解釋翻譯、普朗克作用量子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elementary quantum; Planck constant

分詞翻譯:

普的英語翻譯:

general; universal

朗的英語翻譯:

bright; loud and clear

克的英語翻譯: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作用量子的英語翻譯:

【機】 action quantum

專業解析

普朗克作用量子 (Planck's Quantum of Action)

定義與核心概念

普朗克作用量子(Planck's constant),記為 ( h ),是量子力學中的基本物理常數,其值為:

$$

h = 6.62607015 times 10^{-34}text{J·s} quad text{(焦耳·秒)}

$$

它由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于1900年提出,用于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普朗克發現,能量傳遞并非連續,而是以離散的“量子”形式進行,最小能量單元為 ( E = h u )(( u)為頻率),這一發現标志着量子力學的誕生。

物理意義

  1. 能量量子化:普朗克作用量子揭示了能量交換的最小單位。例如,光子能量與其頻率的關系為 ( E = h u ),表明光能以 ( h ) 為基本單位“一份份”傳遞。
  2. 作用量的最小單位:在經典力學中,“作用量”是能量與時間的乘積(量綱為 J·s)。普朗克常數 ( h ) 即代表作用量的最小可能值,是量子行為與經典物理的分界标尺。

曆史背景與影響

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首次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說。他假設電磁輻射的能量隻能以 ( h u ) 的整數倍發射或吸收,成功推導出與實驗吻合的黑體輻射公式。這一理論颠覆了經典物理的連續性觀念,為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玻爾的原子模型等奠定基礎。

現代應用與重要性

普朗克常數是現代物理學的核心常數:


權威參考來源

  1. 諾貝爾獎官網:普朗克1900年量子假說原始論文摘要及曆史意義(nobelprize.org
  2. 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普朗克常數精确測定與SI單位定義(nist.gov
  3. 《物理評論》期刊:普朗克常數量子力學意義的綜述(journals.aps.org

網絡擴展解釋

普朗克作用量子是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概念,由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用于解釋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背景與問題

在經典物理學中,能量被認為可以連續變化。然而,這一理論無法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現象(如高溫物體發光顔色隨溫度變化的規律)。經典理論預測的“紫外災難”表明,短波輻射能量會趨向無窮大,與實際觀測矛盾。

2.普朗克的突破性假設

普朗克提出能量不連續的假設:

3.作用量子的物理意義

4.影響與後續發展

5.普朗克的矛盾态度

盡管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但他最初認為這隻是數學工具,而非物理真實。直到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進一步發展量子理論,其重要性才被廣泛認可。

普朗克作用量子是能量離散化的最小單位,其發現颠覆了經典物理框架,開啟了現代物理學的新紀元。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