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ylotic
callus
【醫】 callosity; callus; tyle; tyloma; tylosis
胼胝(pián zhī)是皮膚長期受壓迫或摩擦引起的角質層增厚現象,屬于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在醫學領域對應的英文術語為"callus",該詞源自拉丁語"callosus",意為"硬皮"。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胼胝特指手掌或腳底因長期摩擦形成的硬皮,俗稱"老繭"。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LM)将其定義為"局部皮膚角化過度形成的闆狀增厚"(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 33rd edition)。
形成機制涉及機械性刺激誘導的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加速,通過增強表皮屏障功能保護深層組織(Mayo Clinic, 皮膚科指南)。常見于手工勞動者、運動員及長期穿不合腳鞋具者,高發部位包括手掌、足跟及跖骨頭部。
需注意與"雞眼"(clavus)進行鑒别診斷:胼胝呈彌散性增厚,邊緣不清;雞眼為錐形角質栓,中心核深入真皮層(《默克家庭醫療手冊》第3版)。《中華皮膚科雜志》建議日常預防可通過使用減壓墊、保持皮膚濕潤及穿着合腳鞋具實現。
胼胝(pián zhī)俗稱“老繭”,是一種因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引起的局限性角質增生性皮膚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胼胝是皮膚對機械性摩擦的生理性保護反應,表現為手足部位出現蠟黃色、扁平堅硬的角質增厚斑塊,中央較厚、邊緣漸薄,邊界不清,常伴局部汗液減少和痛覺遲鈍。
需與雞眼和跖疣區分:
“胼手胝足”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如《荀子》《史記》),形容手腳生繭的勞苦狀态。讀音為pián zhī,注意與“胼(bìng)”“胝(shì)”等誤讀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診斷或治療細節,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