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nthracolemus; anthracopestis
炭疽疫(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anthrax",源自希臘語"anthrakis"(煤炭),指患者皮膚病竈呈現的黑色焦痂特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炭疽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或其制品傳播,分為皮膚型(95%病例)、吸入型和胃腸型三種臨床類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出,病原體形成的芽孢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十年,食草動物最易感染,人類多因接觸受污染動物毛發、皮革或食用未熟病畜肉感染。
《中華傳染病詞典》記載,皮膚炭疽典型表現為無痛性焦痂伴周圍組織水腫,未經治療病死率達20%;吸入性炭疽初期類似流感,2-4天内進展為嚴重呼吸衰竭,病死率超過85%。現代防治手段包括抗生素治療(如環丙沙星、多西環素)和疫苗接種,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建議疫區牲畜需定期接種減毒活疫苗。
炭疽疫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肺炭疽按甲類管理)。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炭疽杆菌是一種需氧或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能形成芽孢,抵抗力極強,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十年。主要傳播途徑包括:
根據感染部位不同,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炭疽是古老的傳染病,曾作為生物武器被使用。現代通過疫苗和抗生素(如青黴素)可有效控制,但芽孢的強抵抗力仍使其在特定條件下暴發。近年來我國山東、山西等地曾有局部疫情報告,需持續警惕。
如需更完整的病原學或治療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通遼市農牧局)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