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asis of allotment
apportion
【經】 assessment; prorate
criteria; level; mark; measure; normal; par; rule; standard; criterion
【計】 etalon; normal; STD
【化】 standards
【醫】 norm; normo-; rubric; standard
【經】 denominator; norm; standard
“攤派标準”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被譯為“apportionment standard”,指在集體或組織内部按特定規則分攤任務、費用或責任的量化依據。這一概念常見于公共管理、財政分配及社會責任領域,其核心在于通過統一規則實現公平分擔。
從法律與制度層面看,攤派标準的制定需符合《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攤派的規定》(國發〔1988〕25號),強調“禁止非法定程式向企業或個人攤派費用”,其标準須經法定程式公示并接受監督。例如農村稅費改革前,部分地方采用按人口或耕地面積攤派公共建設費用,後被《關于取消向農民征收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的通知》明文廢止。
在語言學維度,《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攤派”定義為“按比例分配承擔”,而“标準”指“衡量事物的準則”,二者結合形成具有強制性與規範性的分配規則體系。該術語在英文法律文本中對應“mandatory apportionment criteria”,常見于國際組織文件對成員國義務的分配條款。
“攤派”指将任務、費用或責任按一定規則分配給個人或集體承擔的行為,通常具有非自願性。其核心标準及相關解釋如下:
分配依據
法律屬性
常見形式
應用場景
社會影響
攤派标準需以合法性、公平性為前提,區分自願與非自願場景。具體實施時應明确依據,避免演變為不合理負擔。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界定,可查閱《企業負擔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