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塔波特氏定律英文解釋翻譯、塔波特氏定律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Talbot's law

分詞翻譯:

塔的英語翻譯:

pagoda; tower
【化】 column
【醫】 tower

波特的英語翻譯:

baud
【計】 baud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定律的英語翻譯:

law
【化】 law
【醫】 law

專業解析

塔波特氏定律(Talbot's Law)是光學領域的重要原理,描述了周期性光栅結構在相幹光照射下産生的自成像現象。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進行專業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表述

中文術語:塔波特氏定律(又稱“塔爾博特效應”)

英文對照:Talbot's Law / Talbot Effect

定律表述:

當單色相幹光(如激光)垂直照射一維或二維周期性光栅時,會在光栅後方特定距離(塔爾博特距離 $z_T$)處形成光栅的完美自成像(self-image)。該距離由光波長 $lambda$ 和光栅周期 $d$ 決定:

$$

z_T = frac{2d}{lambda}

$$

此公式表明成像距離與光栅周期的平方成正比,與波長成反比。


二、物理意義與科學價值

  1. 波動光學驗證:該現象是光波動性的直接證據,無法用幾何光學解釋,凸顯了光的衍射與幹涉本質。
  2. 近場衍射特性:區别于遠場夫琅禾費衍射,塔爾博特效應的成像發生在近場區域(菲涅爾衍射區),為微納光學器件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三、現代應用領域


四、術語來源與權威參考

該定律由英國科學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于1836年發現。推薦參考以下資源:

  1. 光學經典教材:《Principles of Optics》(M. Born & E. Wolf),第7版第8章詳細論述塔爾博特效應(ISBN 978-0521642224)。
  2. 綜述文獻:Patorski, K. (1989). "The self-imaging phenomenon and its applications",載于《Progress in Optics》第27卷,第1-108頁,系統總結理論與應用進展。

注:譯名說明

“塔波特氏定律”為“Talbot's Law”在中文文獻中的曆史譯名,現代物理學術規範多采用“塔爾博特效/定律”。本文依據用戶查詢采用傳統譯法,并同步标注标準英文術語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塔波特氏定律”,目前可查的權威信息中并未明确提及這一術語。根據現有資料,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一、可能混淆的術語解析

  1. 提丢斯-波得定律(Titius-Bode Law)
    這是天文學中關于行星軌道距離的經驗公式,由約翰·提丢斯(Johann Titius)于1766年提出,後由約翰·波得(Johann Bode)推廣。其公式為:
    $$ a = 0.4 + 0.3 times 2^{n} $$
    其中,( a ) 表示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天文單位AU計),( n ) 取值為 ( -infty, 0, 1, 2, ldots )。該公式曾成功預測小行星帶和天王星的位置。

  2. 管理學中的波特定律(Porter's Law)
    由萊曼·波特(Lyman Porter)提出,指出“當員工受到過多批評時,他們隻會記住開頭的指責,後續内容會被忽略,因為忙于構思反駁理由”。


二、可能存在的誤解


建議

若需進一步解答,請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術語的英文名稱及所屬領域。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