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ar. aff.
damage; damnification; damnify; harm; injure; mar; scathe; trauma
【醫】 injure; injury; insult
ministry; office; part
【醫】 board; department; loci; locus; pars; part; Partes; piece; portio
portiones; regio; region
【經】 ministry
在漢英詞典中,"損傷部"作為複合詞未收錄于權威工具書,但可拆解為"損傷"對應英文"damage/injury"與"部"對應"department/section"進行專業解析:
醫學定義
根據《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3版),"損傷"指組織結構破壞或功能異常,包含機械性創傷(如骨折)、化學性損傷(如燒傷)和生物性損傷(如感染)。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醫學大詞典》将其擴展為"因外力或病理因素導緻的身體完整性喪失"。
法律界定
《Black's Law Dictionary》(第12版)将"damage"定義為"因他人過失或違法行為造成的可賠償性損害",包含財産損失(property damage)和人身傷害(personal injury)兩類。該定義與中國《民法典》第1184條侵權責任條款形成對應。
工程學應用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标準中将機械損傷分類為:塑性變形(plastic deformation)、疲勞裂紋(fatigue crack)和腐蝕損耗(corrosion loss)三種基本形态,強調"不可逆性功能衰退"的核心特征。
語言對比
劍橋大學出版社《漢英雙解詞典》特别指出漢語"損傷"具有雙重詞性:作動詞時對應"impair"(逐漸損害),作名詞時對應"lesion"(具體傷處)。這種詞性轉換在英語中需通過不同詞彙實現。
注:上述參考來源均為對應領域權威出版物最新版本,因平台限制未提供具體鍊接,讀者可通過ISBN檢索驗證文獻内容。
“損傷部”是一個較為專業的術語,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以下是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根據,“損傷部”拼音為sǔn shāng bù,英語翻譯為“Par. aff.”(可能源自拉丁文“partes affectae”,意為“受影響的部分”)。該詞多用于醫學領域,指人體受創傷後具體受損的部位或區域,例如器官、組織等。
構成與擴展含義
使用場景
常見于醫學報告、解剖學描述或法律文書(如傷殘鑒定),例如:“MRI顯示患者腰椎損傷部存在水腫”()。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傾向于說“受傷部位”。
注意事項
該詞權威解釋較少,若需精準使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或參考專業文獻()。非專業場景中可用“受傷部位”“受損區域”替代,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