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cid Bessemer converter; Bessemer converter; converter of acid lining
酸性轉爐(Acid Converter)是一種以酸性耐火材料為爐襯的煉鋼設備,英文術語對應為"Bessemer converter"或"acid-lined converter"。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氧化反應去除生鐵中的雜質,主要適用于冶煉低磷鐵水(磷含量低于0.05%)。該爐型内襯采用矽質材料(含SiO₂≥93%),在高溫下與金屬熔池中的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液态爐渣。
根據《冶金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記載,酸性轉爐工藝的典型特征包括:采用底吹空氣的供氧方式,冶煉周期短(8-15分鐘),爐溫可達1600-1650℃。其冶金反應遵循矽優先氧化規律,通過矽燃燒産生的熱量維持熔池溫度。英國鋼鐵協會技術報告指出,這種爐型對原料要求嚴格,鐵水含矽量需控制在0.8-1.6%之間才能保證熱平衡。
曆史文獻顯示,酸性轉爐技術起源于1856年亨利·貝塞麥發明的貝塞麥煉鋼法。大英百科全書記載,該技術使鋼鐵生産首次實現工業化規模,推動19世紀工業革命進程。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标準中将酸性轉爐鋼歸類為"原始貝塞麥鋼",其典型産品包括低碳鋼絲和薄闆坯。目前該工藝主要保留在特種鋼生産領域,普通碳鋼生産已被堿性氧氣轉爐取代。
酸性轉爐是冶金工業中用于煉鋼的一種設備,其核心特征在于使用酸性耐火材料作為爐襯。以下從原理、特點及曆史背景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酸性轉爐屬于轉爐的一種類型,爐體為可轉動的圓筒形容器,内襯采用矽質(酸性)耐火材料。其煉鋼原理主要依靠鐵水本身的物理熱和内部化學反應(如碳、矽等元素的氧化)産生的熱量,無需外部能源供給。
按氣體吹入方式可分為底吹、側吹和頂吹,早期酸性轉爐多采用空氣底吹(如貝氏轉爐法)。現代主流轉爐為堿性氧氣頂吹或頂底複吹結構,兼具高效與低成本優勢。
19世紀中期發明的貝塞麥法是最早的酸性轉爐煉鋼法,但因原料適應性差,20世紀後逐漸被堿性轉爐和電弧爐取代。當前酸性轉爐僅在某些特殊金屬冶煉(如銅、鎳)中仍有應用。
總結來看,酸性轉爐曾是煉鋼技術的重要裡程碑,但其局限性促使了堿性轉爐的發展。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工藝參數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詳細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