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ructus polygoni lapathifolii
酸模葉蓼(學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英文名常見為"Pale Persicaria"或"Curlytop Knotweed"。該植物名稱中"酸模葉"指其葉片形态與酸模屬(Rumex)植物相似,葉形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基部常具紫斑;"蓼子"則源于蓼屬植物果實特征,瘦果扁圓形,黑褐色。
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酸模葉蓼莖直立,高30-100厘米,節部膨大,葉柄具短腺毛,托葉鞘筒狀膜質。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被淡紅色或白色,4深裂,雄蕊6枚。其生境多分布于海拔100-3900米的河灘、溝邊濕地,具有較強環境適應能力。全球分布範圍覆蓋歐亞大陸、北美洲及澳大利亞等地,在我國各省區均有生長記錄。
該植物在《Flora of China》中被列為藥用資源,傳統中醫認為其全草可入藥,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黃酮類、蒽醌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作為生态修複物種,其根系能有效吸附水體重金屬污染物(《植物生态學報》)。
注:本文核心數據參考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電子版(FRPS)、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物種檔案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相關條目。因平台鍊接政策限制,建議通過官方數據庫檢索學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獲取權威資料。
酸模葉蓼子是蓼科植物酸模葉蓼(學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果實或種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酸模葉蓼子”中的“酸模葉蓼”指植物種名,其名稱來源于葉片形似酸模(Rumex屬植物)且屬于蓼科;“子”通常指其果實或種子。該植物别名衆多,如大馬蓼、斑蓼、柳葉蓼等()。
形态特征
生态習性
常見于田邊、水邊等濕地,分布廣泛,我國黑龍江、河北、河南等多省均有記錄()。
酸模葉蓼與同屬植物(如水蓼、春蓼)的主要區别在于葉片斑塊及瘦果形态()。
若需更完整的分類或藥用信息,可參考《中華藥典》或植物圖鑒(來源:、5)。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