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stmortem autolysis
【醫】 post mortem
【化】 autocytolysis; autolysis
【醫】 autocytolysis; autolysis; autopepsia; autoproteolysis; isophagy
死後自溶(Postmortem Autolysis)是指生物體死亡後,細胞在自身溶酶體酶作用下發生的分解現象。該過程屬于機體停止代謝後最早出現的組織降解形式,常見于富含酶類的器官如胰腺、肝髒和腦組織。其英文術語"autolysis"源于希臘語autos(自我)與lysis(分解)的組合,準确反映了無需外部微生物參與的自我溶解特性。
在法醫學實踐中,自溶與腐敗存在本質區别:前者由細胞内的酸性水解酶(如組織蛋白酶)啟動,後者則依賴細菌作用。溫度對自溶速率具有顯著影響,實驗數據顯示在37℃環境下,胰腺細胞可在死亡後2-4小時内出現明顯自溶征象。這種現象對死亡時間推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需與病理性壞死進行鑒别診斷。
權威醫學文獻指出,自溶過程呈現漸進性特征:初期表現為細胞器腫脹,隨後核染色質凝聚(核固縮),最終細胞膜破裂釋放胞内物質。這一生物學機制在《法醫病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Forensic Pathology)中有詳細闡述,該書由美國法醫協會出版委員會審核認證。
死後自溶是法醫學和病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人死後,體内組織細胞在自身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軟化和液化的自然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死後自溶是細胞内的溶酶體破裂後,釋放水解酶(如蛋白酶、脂酶)分解細胞結構的過程。這些酶原本用于正常代謝,但死亡後因細胞膜破壞而失去調控,導緻組織自我溶解。該過程與細菌引起的腐敗不同,屬于自發進行的早期屍體變化。
自溶可能幹擾死亡原因判斷,需通過組織固定、分布規律分析等方法與生前病變區分。例如,胰腺自溶易被誤診為急性胰腺炎,需結合其他證據綜合判斷。
動物死後自溶(如魚貝類)表現為肌肉軟化,與人類機制類似,但具體過程因物種而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法醫鑒别的技術細節或不同器官的自溶速度,可參考來源中的病理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