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巴斯德氏菌英文解釋翻譯、鼠疫巴斯德氏菌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Bacillus yersini; Pasteurella pestis
分詞翻譯:
鼠疫的英語翻譯:
【醫】 anthracia pestis; black death; pest; pestis; plague
Saint Roch's disease; Saint Sebastian's disease; St. Roch's disease
巴的英語翻譯:
bar; be close to; cling to; hope earnestly
【化】 bar
【醫】 bar
斯的英語翻譯:
this
【化】 geepound
德的英語翻譯: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菌的英語翻譯: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醫】 bacterio-
專業解析
鼠疫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estis)是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的舊稱,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杆菌,屬于腸杆菌科耶爾森菌屬。它是引起鼠疫(Plague)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定名依據與曆史淵源
- 該名稱源于法國細菌學家亞曆山大·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間,葉赫森在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支持下分離并描述了該病原體。為紀念研究所創始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最初被命名為鼠疫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estis)。
- 後經分類學研究,發現其遺傳學特征更接近腸杆菌科的耶爾森菌屬。因此,1970年國際細菌命名委員會将其重新歸類,更名為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
-
微生物學特征
- 形态與染色: 短小杆菌,兩端鈍圓,有莢膜(尤其在宿主體内或特定培養基中),無鞭毛,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
- 培養特性: 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C。在血瓊脂平闆上培養48小時後,可形成細小、粘稠、中央隆起、邊緣不整齊的菌落(“碎玻璃”樣)。
- 生化反應: 發酵葡萄糖等糖類産酸不産氣,不分解乳糖,尿素酶陰性,吲哚試驗陰性,甲基紅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
-
緻病性與臨床意義
- 主要宿主與傳播: 主要寄生于齧齒類動物(如鼠、旱獺、松鼠等),通過跳蚤(主要是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叮咬在動物間或從動物傳播給人(腺鼠疫)。
- 人類感染途徑:
- 跳蚤叮咬(最常見)。
- 接觸感染動物組織或體液。
- 吸入含菌飛沫或氣溶膠(導緻肺鼠疫)。
- 所緻疾病: 引起鼠疫,臨床主要類型包括:
- 腺鼠疫 (Bubonic Plague): 最常見,特征為局部淋巴結(多為腹股溝淋巴結)腫脹、疼痛、化膿(稱為“炎性淋巴腺腫”或“橫痃”),伴高熱、寒戰等全身中毒症狀。
- 肺鼠疫 (Pneumonic Plague): 可由腺鼠疫血行播散繼發,或原發吸入感染。起病急驟,表現為嚴重肺炎、咯血痰、呼吸困難、發绀、高熱,病死率高,且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在人際間傳播。
- 敗血型鼠疫 (Septicemic Plague): 原發性或繼發性,表現為嚴重全身中毒症狀、休克、廣泛出血(皮膚瘀斑、壞死,故鼠疫曾被稱為“黑死病”),常迅速發展為多器官衰竭,病死率極高。
- 毒力因子: 其緻病性與多種毒力因子有關,包括:
- 莢膜抗原 (Fraction 1, F1抗原): 抗吞噬作用。
- V/W抗原: 在37°C條件下表達,與抗吞噬、細胞内生存有關。
- 鼠疫杆菌素 (Pesticin): 具有殺菌活性。
- 外膜蛋白 (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Yops): 通過III型分泌系統注入宿主細胞,破壞細胞骨架、抑制吞噬和細胞因子産生等。
-
名稱規範與現狀
- 盡管“鼠疫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estis)在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根據現代細菌分類學标準,其正式學名(現稱)為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
- 在醫學、微生物學文獻及詞典中,提及該病原體時均使用現名“鼠疫耶爾森菌”或“Yersinia pestis”。“鼠疫巴斯德氏菌”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涉及分類學演變的讨論中。
“鼠疫巴斯德氏菌”是引起鼠疫的病原菌——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的舊稱。該命名源于其發現者葉赫森及其所屬的巴斯德研究所。它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和緻病性的革蘭氏陰性杆菌,通過跳蚤叮咬、接觸或飛沫傳播,可導緻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等嚴重疾病。現代微生物學已将其歸類于耶爾森菌屬,其标準學名為鼠疫耶爾森菌。
參考資料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鼠疫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lague (提供鼠疫疾病概述、病原體背景及傳播信息)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 鼠疫主頁: https://www.cdc.gov/plague/index.html (包含病原體信息、曆史背景、臨床表現及預防控制)
- 微生物學教科書/權威數據庫 (如MicrobeWiki): https://microbewiki.kenyon.edu/index.php/Yersinia_pestis (詳細描述細菌學特性、毒力因子)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鼠疫 Fact Sheet (同上): (強調傳播途徑和臨床類型)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 鼠疫症狀: https://www.cdc.gov/plague/symptoms/index.html (詳細描述各型鼠疫的臨床症狀)
- PubMed Central 研究文獻 (示例): Titball RW, Leary SE. Plague. Br Med Bull. 1998;54(3):625-33. doi: 10.1093/oxfordjournals.bmb.a011715. PMID: 10326292. (可通過PubMed檢索獲取,深入闡述緻病機制和毒力因子)
網絡擴展解釋
鼠疫巴斯德氏菌(學名:Pasteurella pestis)是曆史上對鼠疫病原菌的舊稱。根據現代微生物學分類,該菌現被歸入耶爾森氏菌屬,更名為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以下是其核心特征:
一、定義與曆史
該菌最初由北裡柴三郎和A.E.J. Yersin于1894年同時發現,早期命名為鼠疫巴斯德氏菌,以紀念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後因分類學調整,現屬耶爾森氏菌屬。
二、生物學特征
- 形态
革蘭氏陰性小杆菌,直徑約1微米,呈卵圓形或短杆狀,兩端易被堿性染料染色(雙極染色現象)。
- 培養特性
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37℃,在哥倫比亞瓊脂平闆上形成淺灰色菌落(直徑1-2 mm)。
- 抗原結構
含内毒素及莢膜抗原(Schütze’s外膜抗原),低溫培養時莢膜可能消失。
三、緻病性與疾病
- 引發疾病
導緻鼠疫(黑死病),臨床分型包括:
- 腺鼠疫:淋巴結腫脹、高燒
- 肺鼠疫:咳嗽、咳血痰
- 敗血型鼠疫:嘔吐、谵妄、昏迷。
-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感染鼠類→跳蚤叮咬→人類傳播,亦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肺鼠疫)。
四、現代分類說明
當前國際學界已統一采用“鼠疫耶爾森菌”作為标準名稱,但部分早期文獻仍沿用舊稱“巴斯德氏菌”。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