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pirillum morsus muris
【醫】 cat bite fever; morbus morsus muris; rat bite fever; rat-bite disease
sodokosis; sodoku; sodosha; sokosha; spirillemia minus
spirochaetosis morsus muris
【醫】 spirilla
鼠咬熱螺菌(英文:Spirillum minu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高度運動的細菌,是引起鼠咬熱(Rat-bite fever, RBF)的兩種主要病原體之一(另一種為念珠狀鍊杆菌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微生物學特征
鼠咬熱螺菌呈短螺旋形(通常有2-3個螺旋),長約3-5微米,寬約0.2-0.5微米。其運動方式獨特,通過鞭毛進行剛性、螺旋狀的快速推進。該菌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困難且緩慢,通常需要含血液或血清的培養基,并需在微需氧或厭氧條件下培養數天至數周。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傳播途徑與流行病學
該菌主要存在于齧齒類動物(尤其是大鼠,也可在松鼠、小鼠等)的口咽部、血液或結膜分泌物中。人類感染主要通過:
主要流行于亞洲地區(如日本,故又稱“鼠咬熱”為“Sodoku”),但在全球範圍内均有散發病例報告。
臨床表現(所緻疾病)
感染鼠咬熱螺菌引起的鼠咬熱潛伏期較長(通常1-4周,平均2周以上)。典型症狀包括:
如不及時治療,可并發心内膜炎、肝炎、腎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症。
診斷與治療
預防
避免被鼠類咬傷或抓傷;接觸鼠類或其生活環境時做好個人防護(如戴手套);妥善處理鼠害;寵物鼠飼養者注意衛生并避免被咬傷。
參考資料來源:
鼠咬熱螺菌(或稱小螺菌,學名:Spirillum minus)是引起鼠咬熱(Sodoku)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屬于革蘭氏陰性細菌。以下是關于該菌的詳細解釋:
鼠咬熱螺菌是齧齒類動物(如鼠類)口腔、咽喉或血液中的常見寄生菌。當人被攜帶此菌的鼠類咬傷後,細菌通過傷口進入人體,引發螺菌型鼠咬熱,表現為周期性發熱、局部潰瘍和淋巴結炎等。
細菌通過咬傷部位侵入淋巴系統,引發局部炎症(如淋巴結腫大、潰瘍),隨後進入血液循環導緻菌血症,表現為反複發熱、皮疹等。其毒素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反應,如肝、腎組織壞死。
鼠咬熱螺菌是鼠咬熱的兩種主要病原體之一(另一種為念珠狀鍊杆菌),通過齧齒動物咬傷傳播。其緻病性與周期性菌血症密切相關,早期診斷需結合病史和實驗室檢測(如暗視野鏡檢),治療首選青黴素類抗生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