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ischofite
水氯鎂石(英文:Bischofite)是一種含水的氯化鎂礦物,化學式為MgCl₂·6H₂O,屬于單斜晶系。其名稱源于德國化學家古斯塔夫·比紹夫(Gustav Bischof),首次發現于19世紀中期的鹽礦床中。該礦物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無色至白色晶體形式存在,具有強烈的吸濕性,易溶于水,味苦鹹,密度為1.59-1.60 g/cm³,莫氏硬度為1-2。
從地質學角度看,水氯鎂石主要形成于蒸發岩環境,如鹽湖、幹鹽灘或古代海相沉積層中,常與石鹽(NaCl)、光鹵石(KMgCl₃·6H₂O)等礦物共生。全球著名産地包括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德國斯塔斯富特礦區以及中國柴達木盆地。工業上,水氯鎂石是提取金屬鎂的重要原料,亦用于制備阻燃劑、融雪劑和鎂肥。其化學反應可表示為: $$ text{MgCl}_2·6text{H}_2text{O} xrightarrow{Delta} text{MgO} + 2text{HCl} + 5text{H}_2text{O} $$
參考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礦物數據庫、Mindat礦物學百科。
水氯鎂石是一種重要的鎂鹽礦物,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定義、組成、性質和應用:
水氯鎂石(Bischofite)是天然形成的含鎂氯化物礦物,化學式為$text{MgCl}_2·6text{H}_2O$。其主要成分為鎂(11.96%)、氯(34.87%)和結晶水,常見于鹽湖鹵水蒸發後的老鹵中,尤其在鹽湖提鉀後的副産品中大量存在。
主要來自鹽湖鹵水,尤其是提鉀後的老鹵經蒸發結晶産出。工業上常通過丁醇絡合蒸餾、氯化铵混合加熱等方法脫水處理,以提高純度。
如需更詳細的生産工藝或供應商信息,可參考、4及7的學術或工業資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