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出品"是國際貿易領域的核心術語,其漢英對應關系及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彙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輸出品"對應英文"export goods"或"export commodities",指通過法定程式從本國運往他國進行商業交易的有形商品。該定義強調物品的跨境流通屬性,與"出口産品"存在細微語義重疊但更側重貿易流程的完整性。
二、分類标準 參照國際貿易标準分類(SITC),輸出品可分為:
三、經濟作用機制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數據顯示,輸出品對GDP貢獻率自2020年的17.3%提升至2024年的19.8%,印證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典型作用路徑包括外彙創收、産能優化和技術升級傳導。
四、質量控制體系 依據《進出口商品檢驗法》,輸出品須通過海關總署推行的"三檢合一"制度,涵蓋質量安全、衛生檢疫和數量鑒定三大維度。該制度被國際标準化組織(ISO)納入2024版跨境貿易最佳實踐指南。
五、貿易平衡關系 輸出品與輸入品構成國際貿易收支平衡表的兩大核心要素。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2025),兩者的價值比是判定貿易順逆差的關鍵指标,直接影響彙率波動和關稅政策制定。
“輸出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出口的商品或服務,通常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輸出品”即通過出口貿易流向國際市場的商品或資源。根據漢典的解釋,“輸出”指“将本國貨物運到外國”,而“輸出品”則是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交易物,涵蓋實物商品、服務或文化産品等。
隨着全球化發展,“輸出品”不再限于實物,還可包括技術、知識産權、文化内容(如影視作品)等。例如,提到大熊貓作為中國的特殊“輸出品”,體現了文化層面的意義。
輸出品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國家外彙收入和經濟結構。例如,中國通過輸出紡織品等商品參與全球産業鍊(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