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sochist; passivist
受虐狂者(masochist)指通過主動承受身體或精神痛苦獲得快感的心理傾向者。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masochist",源自奧地利作家利奧波德·馮·薩赫-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姓氏,現已成為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專業術語。
根據《心理學大辭典》定義,受虐狂者表現為刻意尋求被羞辱、被支配或被施加痛苦的場景,并通過這種體驗獲得性興奮或心理滿足。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将其歸類為性欲倒錯障礙的亞型,強調這種行為需持續6個月以上且造成臨床痛苦才能構成診斷标準。
從詞源演變角度,《牛津英語詞典》記載"masochism"于1892年正式進入英語詞彙體系,漢語譯名"受虐狂"在1933年商務印書館《綜合英漢大辭典》中首次規範使用。現代精神分析學派将其解釋為防禦機制的特殊表現形式,可能與童年期創傷經曆存在關聯。
需區分病理性的受虐狂與BDSM亞文化中的受虐傾向(masochistic tendency),後者屬于雙方自願的成人行為模式,不必然構成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ICD-11分類标準特别強調,隻有當該行為導緻個體社會功能受損時才需臨床幹預。
“受虐狂者”指通過承受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羞辱等行為來獲得快感或滿足感的個體。以下從定義、特征及分類等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受虐狂(Masochism)一詞由德國精神醫學家克拉夫特-埃賓于1880年命名。最初被歸類為性嗜好,指個體在承受痛苦、控制或被貶低時産生性興奮或滿足感,例如捆綁、鞭打等行為。
延伸含義
廣義上,受虐傾向也可能表現為心理層面的自我否定或犧牲。例如,部分人會通過主動承擔痛苦來滿足情感需求,甚至将痛苦視為獲取存在感的方式。
心理機制
行為表現
正常偏好與病态區分
性别差異
研究顯示,女性受虐傾向比例較高,可能與青春期性體驗的關聯性更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3、5、6、9、13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