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under the orders of
“受命于”是一個漢語固定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接受來自某人或某方的命令、任務或使命”,常見于正式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牛津漢英詞典》的釋義,該短語包含三層語義:
權力來源性
強調指令的發出者具有權威性,如“受命于天”特指古代帝王宣稱統治權來自天授,《禮記·中庸》記載:“天命之謂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權神授觀念。
任務承接性
現代用法多指接受組織或上級委派,如外交場景中“特使受命于國家元首開展談判”。此類用法在《國際關系術語詞典》中被标注為正式授權行為的專業表述。
時空限定性
該短語常伴隨時間/場景狀語,例如《三國志》中“諸葛亮受命于敗軍之際”凸顯在特定危機時刻接受使命的曆史典故,此類用法在《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被歸入典故類成語。
在漢英對譯層面,《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提供兩種譯法:字面對譯“receive orders from”強調動作本身;意譯“be commissioned by”則側重任務授權關系。例如“受命于危難之間”可譯為“be entrusted with a mission at a critical juncture”。
“受命于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概念,主要用于強調統治者的權力合法性來源于天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政治意義
該詞是古代統治者鞏固政權合法性的理論工具,通過宣揚“天命所歸”,使民衆信服其統治符合天意。例如《莊子·内篇》提到“受命于天,唯堯舜獨正”,将聖王與天命關聯。
政權象征
常與“既壽永昌”連用(如傳國玉玺銘文),表達對政權長久穩定、繁榮昌盛的期許。
哲學内涵
體現古人對“天命”的敬畏,認為天是至高權威,統治者需順應天道才能長治久安。
“受命”一詞也可泛指接受任務或命令(如“臨危受命”),但“受命于天”特指與天相關的神聖使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朝代的應用差異,可參考《史記》《莊子》等古籍或相關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