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bbon
belt; bring; strap; strip; take; wear
【計】 tape
【化】 band
【醫】 balteum; band; belt; chord; chorda; chordae; chordo-; cingule; cingulum
cord; desmo-; girdle; ribbon; strap; strip; taenia; taenia-; taeniae
tape; teni-; tenia; zona; zone
【經】 belt
绶帶(shòu dài)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指一種用于懸挂勳章、獎章或表示身份、榮譽的帶狀飾物,通常由絲綢、緞子等材質制成,常見于正式禮儀場合。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身份象征
古代指系印紐或佩玉的絲帶,象征官職等級。現代多指斜挂于肩部、連接勳章或獎章的寬帶,常見于軍禮服、學位服或頒獎儀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裝飾性用途
在慶典、選美比賽等場合,绶帶作為裝飾性飾帶,标注頭銜或榮譽(如“禮儀绶帶”“選美冠軍绶帶”)。
來源:《辭海》(第七版)
Sash
指長條狀肩帶,強調功能性(如勳章绶帶 medal sash)或禮儀性(如市長绶帶 mayoral sash)。
例:The general wore a red sash across his uniform.
來源:《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
Ribbon
側重材質屬性,指絲帶或緞帶,亦用于指代勳章绶帶(如 ribbon of an order)。
例:Her diploma was tied with a golden ribbon.
來源:《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绶帶在東西方文化中均承載榮譽象征。例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國際勳章協會(Orders & Medals Society of America)
绶帶(shòu d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和用途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代官印系帶
绶帶最初指古代官員系挂官印的絲質帶子,用于标識身份和等級。例如《新唐書》提到唐代官員服飾中的“鵰銜綬帶”,而《說文解字》解釋“绶”為“韍維”,即用絲帶固定印信。
勳章與榮譽象征
現代绶帶多指連挂勳章、獎章的絲綢帶子,顔色和花紋有嚴格規定。例如前蘇聯和美軍均用绶帶作為勳章的佩戴形式。
字形與字源
“绶”由“糸”(絲)和“受”組成,本義為“授予榮譽的絲帶”。金文字形中,“受”表示授予,“糸”指絲帶,合起來體現通過絲帶傳遞身份與榮譽。
成語與引申義
成語“绶帶”常比喻對權勢地位的追逐,如《查字典》提到其象征古代官員等級。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知網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