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樣苔癬英文解釋翻譯、濕疹樣苔癬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ichen eczematodes
分詞翻譯:
濕疹的英語翻譯:
eczema; tetter
【醫】 eczema; humid tetter; salt rheum; salt-rheum; weeping dermatitis
樣的英語翻譯:
appearance; kind; sample; shape
【醫】 sample
苔癬的英語翻譯:
【醫】 lichen
專業解析
濕疹樣苔癬(Eczematoid Lichen)是一個描述特定皮膚病變形态的醫學術語,主要用于描述皮膚呈現類似濕疹(eczema)和苔藓化(lichenification)雙重特征的慢性炎症狀态。以下是基于醫學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 術語解析
- 濕疹樣(Eczematoid):指皮膚病變在形态學上類似于濕疹。濕疹的特征包括皮膚發紅(紅斑)、丘疹、水疱(急性期)、滲出、結痂,以及慢性期的皮膚增厚、幹燥、脫屑和瘙癢。因此,“濕疹樣”表明病變具有這些炎症和表皮變化的特征。
- 苔癬(Lichen):在皮膚病學語境下,此處的“苔癬”并非指真菌感染(如體癬),而是指苔藓化(Lichenification)。這是一種慢性皮膚改變,表現為皮膚增厚、皮紋加深、粗糙,類似苔藓或皮革樣外觀。它是皮膚因長期搔抓、摩擦或慢性炎症刺激後發生的適應性改變。
- 綜合含義:“濕疹樣苔癬”描述的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皮損同時具備:
- 濕疹樣特征:如紅斑、丘疹、可能伴有滲出或結痂(尤其在加重時)、劇烈瘙癢。
- 苔藓化特征:皮膚明顯增厚、皮紋顯著加深呈網格狀或菱形、表面粗糙、色素沉着或減退,觸感堅韌。
二、 臨床意義與常見關聯疾病
“濕疹樣苔癬”并非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而是對一類皮損形态的描述。它最常見于以下情況:
- 慢性濕疹(Chronic Eczema):是濕疹發展的慢性階段,急性期的水疱、滲出減少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顯著的苔藓化改變和劇烈瘙癢。慢性濕疹的皮損即可描述為“濕疹樣苔癬”。
-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 慢性單純性苔藓(Lichen Simplex Chronicus):這是“濕疹樣苔癬”的典型代表。它通常由局部反複搔抓引起,好發于頸部、肘窩、腘窩、踝部、外陰等易搔抓部位。皮損表現為邊界清楚的苔藓化斑塊,伴有劇烈瘙癢,搔抓形成“瘙癢-搔抓-苔藓化-更癢”的惡性循環。
- 其他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如慢性接觸性皮炎、乏脂性濕疹(冬季瘙癢症)後期、部分特應性皮炎的慢性皮損等,當出現明顯的苔藓化改變時,也可用此術語描述其形态。
三、 病理生理
濕疹樣苔癬的核心病理過程是慢性炎症和表皮增生:
- 慢性炎症刺激導緻真皮淺層血管擴張、炎症細胞浸潤。
- 長期的搔抓和摩擦刺激,導緻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加速,顆粒層和棘層增厚(表皮增生),同時真皮乳頭層纖維組織增生。
- 這些變化共同導緻了臨床上看到的皮膚增厚、皮紋加深(苔藓化)以及持續的瘙癢感。
四、 治療原則
治療濕疹樣苔癬的關鍵在于打破“瘙癢-搔抓”循環和控制炎症:
- 止癢:口服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緩解瘙癢感,減少搔抓沖動。
- 抗炎:
- 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是主要治療手段,根據皮損厚度和部位選擇不同強度的藥膏,用于減輕炎症和抑制增生。
- 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適用于面部、皺褶部位或長期治療,作為激素的替代或補充。
- 局部封閉治療:對于頑固肥厚皮損,醫生可能采用激素局部注射。
- 皮膚屏障修複:規律使用保濕劑(潤膚劑)修複受損的皮膚屏障,緩解幹燥,減少刺激。
- 行為幹預:患者教育至關重要,需強調避免搔抓、摩擦患處。剪短指甲,夜間可戴棉手套。尋找并避免可能的誘發或加重因素(如刺激物、過敏原、精神壓力)。
五、 術語使用提示
- 在臨床實踐和文獻中,“濕疹樣苔癬”作為描述性術語的使用頻率可能不如具體的疾病診斷名稱(如“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高。
- 其英文對應詞“Eczematoid Lichen”在英文文獻中也不如“Lichenification”或“Chronic Eczematous Dermatitis”等常用,但能準确傳達其形态學含義。
權威性參考來源(基于标準醫學文獻):
- 張學軍, 鄭捷. 《皮膚性病學》(第9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國皮膚科權威教材,對濕疹、神經性皮炎及其皮損形态有詳細描述)
- 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權威臨床參考書,涵蓋各類皮膚病的臨床表現,包括濕疹樣苔癬的描述)
- James, William D., et al.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13th ed.). Elsevier. (國際經典皮膚病學著作,對濕疹、慢性皮炎及苔藓化有深入闡述)
- Bolognia, Jean L., et al. Dermatology (4th ed.). Elsevier. (綜合皮膚病學巨著,涵蓋炎症性皮膚病的病理生理、臨床表現和治療)
請注意:由于您要求提供真實有效鍊接,而上述來源主要為經典紙質醫學教材或需訂閱的權威數據庫(如UpToDate, ClinicalKey),無法提供直接指向具體章節的公開免費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醫學數據庫或購買正版書籍查閱詳細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濕疹樣苔藓(或稱苔藓樣濕疹)是濕疹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表現為慢性炎症導緻的皮膚苔藓樣病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病理特征
濕疹樣苔藓屬于慢性濕疹範疇,其核心特征是皮膚出現苔藓樣變,即角質層異常增厚、表皮浸潤肥厚,皮紋加深凸起,觸感粗糙如皮革,常伴劇烈瘙癢。這種病變多由長期搔抓或慢性炎症刺激引發,導緻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增生和真皮層增厚。
二、病因與誘因
- 慢性炎症刺激:濕疹反複發作或未及時治療,炎症介質持續刺激皮膚。
- 搔抓摩擦:患者因瘙癢反複抓撓,形成“瘙癢-搔抓-皮損加重”的惡性循環。
- 其他因素:可能與藥物過敏(如高血壓藥物)、病毒感染或精神壓力有關。
三、典型症狀
- 皮膚改變:紫紅色多角形丘疹或扁平斑塊,表面蠟樣光澤,後期皮膚增厚、色素沉着。
- 瘙癢程度:陣發性劇烈瘙癢,夜間加重,搔抓後皮損更明顯。
- 好發部位:手腕、腳踝、腰部、前臂等易摩擦部位。
四、治療與日常管理
- 藥物治療:外用糖皮質激素(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緩解瘙癢,嚴重時需口服抗組胺藥或免疫抑制劑。
- 避免刺激:減少搔抓、熱水燙洗,穿着寬松衣物,保持皮膚濕潤。
- 生活習慣:忌辛辣飲食,調節情緒壓力,及時治療基礎疾病(如胃腸道功能紊亂)。
五、與相似疾病的區别
需注意與真菌感染引起的癬鑒别:濕疹樣苔藓無傳染性,皮損多形對稱,抗真菌治療無效;而癬呈環形擴散,鏡檢可見菌絲。
提示: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醫學平台(如39健康網、有來醫生)。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