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coustici aphasia; auditory aphasia
一、術語分解與中英對照
失聽(Shītīng)
指聽力功能喪失或嚴重受損(Loss of hearing function)。
英文對應:Hearing Loss 或Auditory Impairment。
醫學定義:由先天、疾病或外傷導緻的聽覺傳導或感知障礙,可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聾(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聽力學基礎與臨床》)。
言能(Yánnéng)
指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Verbal expression and comprehension)。
英文對應:Verbal Ability 或Speech-Language Capacity。
延伸解釋:涵蓋發音、詞彙組織、語法運用及語言理解等綜合能力(來源:《語言學名詞》)。
失聽言能(Shītīng Yánnéng)
複合術語,指因聽力障礙引發的語言能力缺失或發育停滞。
英文對應:Auditory-Verbal Impairment(醫學領域)或Hearing and Speech Impairment(通用表述)。
核心機制:聽覺輸入缺失阻礙語言習得,導緻表達與理解雙重障礙(來源:《中國康複醫學雜志》;WHO聽力障礙标準)。
二、醫學場景中的權威定義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1)》,失聽言能屬于"聽覺與言語功能障礙"(H60-H95) 大類,需滿足:
三、專業文獻參考來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學術數據庫如知網、PubMed檢索原文。)
關于“失聽言能”這一表述,目前權威文獻中未發現其作為固定詞組使用,但可以拆分理解:
失聽
指聽覺失靈或聽聞有誤。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耳嘈嘈以失聽”,後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也用“鐘期不失聽”比喻知音相惜的典故。明清文學作品中,如馮夢龍《挂枝兒·五更天》用“失聽”形容因心緒不甯而聽覺失常的狀态()。
言能
此詞在古代典籍中未見明确釋義,可能為筆誤或組合不當。推測可能有兩種指向:
建議:若需更精準的解答,請确認具體出處或完整表達形式。例如,若涉及醫學領域,可能需參考“聽覺障礙與語言功能”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