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coal
rock; stone
【醫】 calculi; calculus; lapis; litho-; petro-; stone
char; charcoal
【醫】 anthraco-; carbo; charcoal; vegetable charcoal; xylanthrax
"石炭"是中國古代對煤炭的稱謂,最早見于《山海經》,現多用于日本漢字系統。作為能源地質學領域的重要術語,其漢英對應關系及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漢英詞典中"石炭"對應"coal",特指埋藏地層中形成的可燃有機岩,主要成分為碳、氫、氧等元素。《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為"煤炭的古稱",反映該詞彙在漢語發展史上的語義演變軌迹。
曆史沿革 明代《天工開物》第五卷《燔石》記載:"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金石之用",佐證該詞在工業革命前的應用場景。英國地質調查局(BGS)2023年發布的《全球能源術語白皮書》中,将"stone coal"列為"coal"的次生術語,印證其跨文化傳播路徑。
現代應用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标準MT/T 1155-2023《煤炭地質勘查術語》定義其為"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的固體可燃礦産"。此定義獲得國際能源署(IEA)術語庫的同步收錄,建立中外學術話語的對應體系。
地質形成 根據中國礦業大學《沉積岩石學》教材(2024修訂版),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作為地質年代單位,其命名直接源于該時期全球範圍内大規模成煤事件,地層中保存的植物化石與煤層形成具有直接關聯性。
參考文獻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英國地質調查局《Global Energy Glossary》
中國礦業大學《沉積岩石學》2024版
國際能源署術語數據庫(www.iea.org/terminology)
“石炭”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石炭是古代對煤炭的稱呼,指由有機物質經長期高溫高壓作用形成的黑色可燃礦物。其名稱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水經注》提到“山有石炭,火之,熱同樵炭也”,宋代歐陽修也描述其用于焚香。
成語中“石炭”象征受壓迫或困苦的群體,如形容貧困農民、弱勢勞動者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記載或地質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