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Smilax china non L.; Smilax officinalis
土茯苓(Smilax glabra)是一種重要的傳統中藥材,其名稱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需結合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及文化背景。以下是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的詳細釋義:
指其生長于山地土壤中,且與名貴藥材“茯苓”(Poria cocos)形态相似但來源不同,故以“土”區分,強調其替代性與本土性。
因塊莖狀根莖類似茯苓,且均有健脾利濕之效,民間常将二者類比,但實際分屬不同科屬(土茯苓為百合科,茯苓為多孔菌科)。
注:需避免與茯苓(Indian Bread)混淆,二者英文名無關聯。
特征 | 描述 |
---|---|
科屬 | 百合科(Liliaceae),菝葜屬(Smilax) |
藥用部位 | 幹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 |
性味歸經 | 甘、淡,平;歸肝、胃經(《中國藥典》2020年版) |
核心功效 |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主治梅毒、濕熱淋濁、癰腫瘡毒 |
明确記載土茯苓的基源、性狀、檢測标準及功能主治,強調其“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的核心功效。
指出其含落新婦苷、黃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調節作用,現代用于治療痛風及慢性炎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藥典以“Smilax glabra Rhizome”為法定名稱,UNTERM數據庫收錄“Tufuling”為标準譯名。
來源說明:
土茯苓的詳細解釋如下: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幹燥根莖,屬于多年生攀援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其根莖粗厚,呈不規則塊狀,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以紅褐色外皮、粉質斷面為佳。主産于中國廣東、湖南、湖北等地,夏秋季采挖後入藥。别稱包括“仙遺糧”“冷飯團”“過山龍”等。
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兼能健脾胃、祛風濕。
廣泛用于治療梅毒(傳統要藥)、濕熱型皮膚病(如疥癬、皮炎)、婦科炎症(帶下、淋濁)、痛風及腫瘤輔助治療。現代研究還顯示其對乙肝、胃潰瘍等疾病有一定療效。
在漢語中,“土茯苓”也作為成語使用,比喻人或事物樸實無華、真誠純粹的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化學成分(如薯蓣皂苷元含量)或配伍禁忌,可參考權威中醫藥典籍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