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usculi splenius capitis
頭夾肌(Splenius capitis)是人體頸部後側深層肌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肌肉起源于第7頸椎至第3胸椎的棘突及項韌帶,向上外側延伸止于颞骨乳突和上項線外側部。其英文名"Splenius"源于希臘語"σπληνίον",意為繃帶,形容該肌肉對頭頸部的包裹支撐功能。
從解剖學功能角度,頭夾肌主要承擔三項生理作用:
臨床研究顯示,頭夾肌的異常緊張與頸源性頭痛存在顯著相關性。根據《骨科物理治療評估》記載,約38%的慢性頸痛患者存在該肌肉觸發點活化現象。康複醫學中常采用肌肉能量技術(MET)和體位放松法進行針對性治療。
在神經支配方面,頭夾肌受頸神經後支(C3-C5)支配,其血供主要來自枕動脈和頸深動脈分支。現代影像學研究通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證實,健康成年人頭夾肌的平均楊氏模量值為25.3±4.7 kPa,該參數可作為肌肉病理狀态評估的量化指标。
英文對照術語:
頭夾肌是頸部後側的重要肌肉,其解剖結構、功能及相關臨床意義如下:
頭夾肌位于頸部後方,屬于背部淺層肌肉,被斜方肌覆蓋。它呈扁帶狀或扇形,起自下頸椎(C3-C7)和上胸椎(T1-T4)的棘突及項韌帶,肌纖維斜向外上方延伸,止于颞骨乳突和枕骨上項線外側1/3處。
頭夾肌是頸部運動的核心肌肉之一,其損傷常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及頭痛。手法治療(如激痛點松解)和姿勢調整是常見幹預手段。日常鍛煉頸部肌肉可預防相關疾病。
說明:不同文獻對起止點的胸椎節段描述略有差異(如T1-T3或T1-T4),可能與個體解剖變異或研究角度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