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leomorphism; polymorphism
同質多晶(polymorphism)是晶體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同一化學組成的物質以兩種或多種不同晶體結構形式存在的現象。這一術語源自希臘語“poly”(多)和“morph”(形态),其英文對應詞為"polymorphism",在材料科學、制藥工業和地質學領域具有廣泛應用。
從晶體學角度分析,同質多晶現象的形成主要受溫度、壓力、結晶速率等外部條件影響。例如碳元素在常壓下可形成石墨(六方晶系)或金剛石(立方晶系)兩種同質多晶體。國際晶體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将其定義為"同一化合物在不同熱力學條件下形成不同晶型的能力"(IUCr官方定義,參考來源: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在制藥領域,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藥物生物利用度。美國藥典(USP)指出約40%的有機藥物存在多晶型現象,不同晶型可能表現出溶解度和穩定性的顯著差異(參考來源: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當前研究主要采用X射線衍射(XRD)和差示掃描量熱法(DSC)進行晶型鑒别,相關檢測标準已被收錄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0451項(參考來源:中國藥典委員會)。
同質多晶是指化學組成相同的物質,在不同熱力學條件(如溫度、壓力、pH等)下形成不同晶體結構的現象。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定義與分類
形成條件與特點
實際意義
同質多晶現象揭示了物質結構與性能的密切關聯,其研究對工業生産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