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購統銷英文解釋翻譯、統購統銷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unified purchase and sale
相關詞條:
1.unifiedpurchases&sales 2.statemonopolyoverpurchaseandmarketing
分詞翻譯:
統的英語翻譯:
all; gather into one; interconnected system; together; tube-shaped part
購的英語翻譯:
buy; purchase
銷的英語翻譯:
annul; cancel; expend; forelock; melt; pin; sell; spend
【機】 cotter; pin
專業解析
統購統銷(Unified Purchase and Sale System)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實施的核心經濟政策,其核心内容為政府統一收購和統一分配重要物資。該政策包含兩個關鍵環節:統購(政府強制收購農産品及工業原料)和統銷(政府按計劃分配物資至特定渠道)。從漢英詞典視角,其标準英文釋義為"a state monopoly system for purchasing and distributing key commodities"(《牛津現代漢英詞典》第3版)。
曆史背景與實施範圍
該政策于1953年首次應用于糧食領域(國務院1953年《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後擴展至棉花(1954年)、油料(1954年)等18類農産品及工業原料。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至1978年,統購統銷物資覆蓋全國92%的糧食流通量和85%的輕工業原料供應(中國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
運作機制特征
- 價格雙軌制:政府設定低于市場價的統購價和統銷價
- 配額管理:按行政區劃分配收購任務和供應指标
- 票證制度:糧票、布票等38種票證作為物資分配憑證
經濟影響評估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該政策在特定曆史時期實現三個核心目标:
- 穩定物價指數(1953-1957年物價年均漲幅控制在1.7%)
- 保障工業化原始積累(通過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轉移農業剩餘約6000億元)
- 維持城市人口基本供應
政策調整與終結
1985年中央1號文件取消農産品統購派購制度,1993年全國範圍廢止糧票制度,标志着統購統銷體系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來源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體制改革報告、中國國家統計局曆史數據檔案、《中國現代經濟史》中央文獻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統購統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3年起)實施的一項計劃經濟政策,全稱“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由國家統一收購和銷售重要物資,以解決供需矛盾并支持工業化建設。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内容
- 概念: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壟斷糧食、棉花、食油等農産品的收購與銷售,禁止自由市場交易,實行計劃分配。
- 核心内容:
- 統購:農民必須按國家規定的品種、數量和價格将農産品交售給政府,剩餘部分方可自留。
- 統銷:城市居民憑糧票、布票等票證定量購買生活物資,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
- 範圍:初期以糧食為主,後擴展至棉花、紗布、食油等。
二、背景與實施目的
- 背景:1950年代大規模經濟建設導緻城鎮人口激增,糧食等物資供應緊張,威脅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
- 目的:
- 保障城市居民和工業生産的物資需求;
- 穩定物價,防止私人囤積居奇;
- 集中資源支持重工業發展,加速社會主義改造。
三、實施過程與影響
- 實施時間:1953年10月中央發布《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正式推行。
- 積極作用:
- 短期内緩解了供需矛盾,穩定了物價;
- 為工業化積累資金,推動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
- 負面影響:
- 長期壓制農民生産積極性,導緻農業經濟僵化;
- 票證制度限制消費自由,形成物資短缺現象。
四、後續調整
該政策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仍延續,直至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逐步取消,農産品恢複市場流通。
如需了解政策文件細節或地域性案例(如青海海晏縣執行情況),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