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iselius apparatus
bring up; carry; lift; mention; raise; refer to; tote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fill in; stopper; stuff; tuck
【醫】 tampon
ask sb. to stay; grow; leave; remain; stay
this
【化】 geepound
family name; surname
electrophoresis
【化】 electrophoresis; ionophoresis
【醫】 electrophoresis
appearance; bearing; ceremony; instrument; present
提塞留斯氏電泳儀(Tiselius Electrophoresis Apparatus)是一種經典的移動界面電泳裝置,由瑞典生物化學家阿爾内·蒂塞利烏斯(Arne Tiselius)于1937年發明。該儀器通過電場作用分離溶液中帶電的膠體顆粒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是早期蛋白質化學研究的關鍵工具,為現代電泳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文術語:提塞留斯氏電泳儀
英文對應:Tiselius Electrophoresis Apparatus
命名源自發明者姓氏“Tiselius”的音譯(“提塞留斯”),“氏”表示所屬關系。
工作原理:
在U形管中填充緩沖液和樣品,施加直流電場後,帶電粒子依據電荷量、大小及形狀發生遷移,形成可觀測的濃度界面。通過光學系統(如紋影法)記錄界面移動速度和距離,計算遷移率(mobility),進而分析樣品組成。
核心組件:
Tiselius, A. (1937). 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 Society 詳細描述了儀器設計與首次應用(血清蛋白分離實驗)。
Electrophoresis 期刊的創刊號(1980年)回顧了提塞留斯電泳對生物化學的奠基性貢獻。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多篇論文對比了傳統移動界面電泳與現代毛細管電泳的靈敏度差異。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直接引用的網頁鍊接,參考文獻均基于經典學術文獻及權威期刊綜述。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PubMed、Web of Science)檢索關鍵詞“Tiselius electrophoresis”獲取原始文獻。
提塞留斯氏電泳儀(Tiselius apparatus)是一種用于研究膠體顆粒電泳現象的經典實驗裝置,其名稱來源于瑞典化學家阿爾内·提塞留斯(Arne Tiselius)。以下是其核心要點解析:
基本功能
該儀器通過觀察帶電膠體顆粒在電場作用下的界面移動現象,測定電泳速度和膠粒電荷性質。例如在硝酸銀溶液中,可通過界面移動判斷Ag⁺等離子的遷移方向。
結構特點
儀器采用模塊化設計,包含可水平滑移的A、B、C三部分(如aa'、bb'、cc'剖面處)。實驗時,B部分裝溶膠,C部分裝超濾液,通過直流電源通電後,可清晰觀測到界面位移。
命名來源
英文名稱為"Tiselius apparatus",直接取自發明者姓氏的拉丁化拼寫。中文譯名存在"提塞留斯氏"與"提賽留斯"等音譯差異,均指向同一設備。
科學意義
該裝置是早期電泳技術的重要載體,為蛋白質分離和膠體化學研究提供了基礎方法,相關原理仍應用于現代電泳技術中。
注:更詳細的結構圖解可參考《帶電界面》章節(來源),完整英文術語定義見漢英詞典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