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orthotonos position
endure; erect; stick out; straight; very
frank; just; straight; vertical
【醫】 recto-
convulsion; fit; jerk; spasm; spastic; tic
【醫】 spasm; spasmo-; spasmodism; spasmus
place; position; locality; location; situation; station
【計】 LOC; location; POS; position
【醫】 P; position; Sisyrinchium galaxioides; situs
【經】 position
在漢英醫學詞典中,“挺直性痙攣位置”對應的英文術語為"position of opisthotonos",指因肌肉強直性痙攣導緻的異常身體姿勢,主要表現為軀幹和四肢向後過度伸展,形似弓狀(角弓反張)。這種現象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破傷風、腦膜炎或藥物中毒等。
術語定義
挺直性痙攣(opisthotonos)源自希臘語“opistho”(向後)和“tonos”(張力),描述肌肉持續性收縮引發的脊柱後凸狀态。其“位置”通常指痙攣累及的區域,如頸部、背部和下肢肌群。
臨床表現
患者典型表現為頭部後仰、背部僵硬呈弓形,四肢伸直或内旋,伴隨劇烈疼痛。該體征是破傷風感染的标志性症狀之一,由外毒素幹擾抑制性神經遞質釋放導緻。
病理機制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異常增高是主要誘因。例如,破傷風梭菌産生的痙攣毒素可阻斷脊髓中間神經元的抑制功能,引發全身性肌肉強直。
診斷與鑒别
需結合病史、實驗室檢測(如腦脊液分析)及影像學檢查,與腦膜炎、馬錢子堿中毒等疾病區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通過典型臨床症狀和毒素檢測确診破傷風相關病例。
“挺直性痙攣”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正确醫學術語應為“強直性痙攣”。以下是綜合醫學資料的解釋:
核心位置
根據和,強直性痙攣通常始于頭部肌肉,表現為頭部前屈、面肌及肩部肌肉上舉,隨後可能擴展至前臂外展、四肢肌肉持續強直性收縮,但患者通常不會跌倒。
全身性特征
常見誘因
包括神經系統異常放電(如癫痫)、電解質紊亂(如低鈣血症)、寒冷刺激等()。
普通痙攣(如小腿抽筋)多為局部肌肉短暫收縮,而強直性痙攣涉及範圍更廣,且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建議:若頻繁出現此類症狀,需盡早就醫排查癫痫、腦損傷等潛在病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