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診(Auscultation)是醫學診斷中的核心體格檢查方法,指通過聽取人體内部器官活動産生的聲音(如心音、呼吸音、腸鳴音)來判斷器官功能狀态及病理變化的臨床技術。其漢英對應及專業釋義如下:
漢語釋義
“聽診”由“聽”(聆聽)和“診”(診斷)構成,字面意為“通過傾聽進行診斷”。現代醫學中專指醫生使用聽診器或直接耳貼體表,識别心肺、血管、胃腸道等器官的生理或病理性聲音。
來源:《現代漢語醫學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英文對應
術語“Auscultation”源自拉丁語 auscultare(意為“仔細傾聽”),1816年由法國醫生雷奈克(René Laennec)發明聽診器後确立為專業術語。
來源:《牛津醫學詞典》(Oxford Medical Dictionary)
直接聽診(Direct Auscultation)
醫生将耳部直接貼于患者體表聽取聲音,適用于急診環境或無器械時,但易受環境幹擾。
來源:《診斷學基礎》(第9版)
間接聽診(Indirect Auscultation)
使用聽診器(Stethoscope)進行,通過胸件收集聲音并傳導至耳部。可放大微弱聲音并減少外部噪音,為現代标準方法。
來源: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
識别心音分裂、心髒雜音(如二尖瓣狹窄的舒張期雜音)、呼吸音減弱(提示胸腔積液)等。
來源:《實用内科學》(第15版)
檢測動脈狹窄的血管雜音(如頸動脈嗡鳴音)、腸梗阻特征性腸鳴音亢進或消失。
來源:《外科診斷學》
聽診具無創、快速、低成本優勢,可初步篩查心肺疾病(如肺炎、心力衰竭)。但受限于操作者經驗與聽力敏感度,需結合影像學(如超聲心動圖)驗證。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基層醫療指南
術語标注:
聽診器(Stethoscope)|心音(Heart sounds)|呼吸音(Breath sounds)|雜音(Murmur)
“聽診”是醫學中的一種診斷方法,指通過聽取人體内部器官活動産生的聲音(如心音、呼吸音、腸鳴音等)來判斷健康狀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原理
醫生借助聽診器将體内聲音放大并傳導至耳中,通過分析聲音的頻率、強度、節律等特征,輔助判斷器官功能是否異常。例如:心髒雜音可能提示瓣膜疾病,肺部濕啰音可能表明炎症或積液。
工具發展
主要應用場景
局限性
依賴醫生經驗,需結合其他檢查(如影像學、實驗室檢測)綜合診斷。環境噪音、患者體型等因素可能影響聽診效果。
延伸技術
現代醫學将聽診與AI結合,開發出智能分析系統,可自動識别異常聲音并提示潛在疾病,提升診斷效率。
聽診作為無創、便捷的檢查手段,至今仍是臨床初步評估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急診和基層醫療中不可或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