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yndall effect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family name; surname
effect
【醫】 effect
廷德耳氏效應(Tyndall Effect),也稱為廷德爾效應或丁達爾效應,是指當一束光線通過膠體或懸浮顆粒溶液時,由于分散質粒子對可見光的散射作用,使得光路在側面清晰可見的現象。該效應是區分膠體與真溶液(小分子或離子溶液)的重要依據之一。
詳細解釋:
物理機制
當光線照射到遠小于其波長的微粒(直徑約1–1000納米)時,會發生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大小恰好在此範圍内,因此能強烈散射可見光(尤其是藍紫色光),形成明亮的光柱或光錐。真溶液中溶質粒子太小(<1納米),散射光極弱,肉眼無法察覺光路;而濁液中粒子過大(>1000納米),主要發生反射或折射而非散射。
發現者與命名
該效應由19世紀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l)首次系統研究并闡明,故以其名字命名。廷德爾通過實驗詳細描述了光在氣溶膠、膠體中的散射行為,為膠體化學和光學奠定了基礎。
常見實例
應用領域
權威參考來源:
提供基礎定義、發現曆史及物理原理的權威概述。來源:Britannica
《化學教育雜志》(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常刊載廷德耳效應的教學實驗與應用案例,強調其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來源:ACS Publications
“膠體與界面科學”相關課程中對廷德耳效應及其理論模型(如米氏散射理論)有深入講解。來源:MIT OpenCourseWare
金皮書(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對“Tyndall effect”有标準化定義。來源:IUPAC Gold Book
中文語境下對廷德耳效應的原理演示及生活應用有直觀介紹。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廷德耳氏效應(Tyndall effect)是光通過膠體或懸浮液時發生散射,形成可見光路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當一束光線穿過膠體或懸浮液時,由于分散相粒子尺寸(1-100 nm)小于入射光波長,光波會環繞微粒向四周散射,形成明亮的“光路”。這種現象是膠體區别于溶液的特征之一。
物理機制
散射發生的關鍵在于粒子尺寸與光波長的關系:
實際應用
名稱差異
該效應因發現者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l)得名,不同譯名包括:丁铎爾效應、丁達爾效應、廷得耳效應等,英文統一為“Tyndall effect”。
注:若需了解具體實驗操作或數學公式(如散射強度計算),可參考光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