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竺鼠(學名:Cavia porcellus)是齧齒目豚鼠科動物,英文通稱"guinea pig",該名稱源自其16世紀經南美洲至歐洲的貿易路線。其詞源存在兩種主流解釋:一說是因早期英國商人通過幾内亞(Guinea)航線運輸該動物得名,另一說則與當時流通的英國金币"guinea"價值相關。
在生物學分類中,天竺鼠屬于完全馴化物種,現存家養品種超過13個,根據美國豚鼠俱樂部(American Cavy Breeders Association)的品種标準,可分為短毛(如美國短毛種)、長毛(如秘魯種)和卷毛(如泰迪種)三大類。其體型特征為圓柱狀軀幹、無尾結構,成年體長20-40厘米,平均壽命5-8年。
作為實驗動物,天竺鼠因與人類共享約71%的過敏原蛋白同源性,被廣泛用于免疫學和營養學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庫顯示,該物種在維生素C代謝研究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指出,作為伴侶動物時需注意其社會性特征,建議群養并提供每日10-50毫克的維生素C補充。
該物種的文化象征意義可追溯至安第斯文明,秘魯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陶器紋樣證實,早在公元前500年,莫切文化已将其作為祭祀聖物。現代動物行為學研究則揭示其能發出超過11種不同音頻的交流信號。
天竺鼠的詳細解釋如下:
天竺鼠學名為豚鼠(學名:Cavia porcellus),屬于無尾齧齒動物。其常見别名包括荷蘭豬、葵鼠、幾内亞豬等。原産于南美洲,後因性情溫順、易于飼養,成為全球流行的寵物。
法語中稱為“cochon d'Inde”(印度豬),科學實驗常用作模式生物。更多品種和飼養細節可參考太平洋家居網和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