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價值判斷
Mode of thinking is the internal basis of value judgement.
思維方式是價值判斷的内在基礎。
Different measuring methods have different value judgement.
不同的計量方法有其不同的價值評判。
The directives and the value judgement are the two forms of the Language of Morals.
道德語言的表現形式有兩種,祈使句和價值詞。
For law cognition or value judgement, history is endued with meanings by way of narration.
不論是規律認識,還是價值判斷,曆史由叙述賦予意義。
The new history-novel writers really reflect the history and don't simply make a value judgement.
“新曆史小說”作家真實地反映曆史,而不作簡單的價值評判。
|value judgment;[經]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是指基于個人或群體的價值觀、道德标準或主觀偏好對事物進行評估的思維過程。它不同于客觀事實描述,而是涉及對“好壞”“優劣”“應當與否”等維度的主觀評定。該概念在倫理學、社會科學和決策分析中具有核心地位。
在哲學領域,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倫理學研究的基礎工具。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原則強調,學術研究應區分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來源: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這種區分有助于保持研究的客觀性,例如心理學家在進行行為觀察時,需避免将個人價值觀代入實驗結論[來源:美國心理學會倫理準則]。
經濟學中的典型案例包括公共政策評估,如政府制定最低工資标準時,既要考慮就業率變化(事實判斷),也要權衡社會公平性(價值判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提出的可行能力理論,正是通過價值判斷框架重新定義發展目标[來源:森《以自由看待發展》]。
在法律實踐中,法官的判決往往包含事實認定和價值權衡的雙重過程。例如在處理隱私權與公共安全沖突的案件時,需要運用價值判斷平衡不同權益[來源:哈佛法律評論]。這種判斷過程直接體現着法律體系的核心價值觀。
當代認知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在價值判斷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神經信號會因文化背景差異呈現不同激活模式[來源:《自然》神經科學專題]。這從生物學角度解釋了價值判斷的主觀性和文化相對性特征。
“value judgement”(也寫作“value judgment”)是一個複合名詞,指基于個人或群體的價值觀、道德标準或主觀偏好對事物做出的評價或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這類判斷不依賴客觀事實或數據,而是反映評價者的主觀立場。例如:
主要特點
對比概念
與“事實判斷”(factual judgement)形成對比:
應用領域
常見于倫理學、政治學、藝術評論等領域。在學術寫作中需注意區分:科學研究要求避免價值判斷,而人文社科讨論則常涉及價值判斷的合理性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