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juːˈkreɪn/ 美:/'jʊ'kraɪn/
n. 烏克蘭(原蘇聯一加盟*********,現已獨立)
I plan to travel to Ukraine next year.
我計劃明年去烏克蘭旅遊。
Ukraine is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food exporter.
烏克蘭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Ukraine is a capitalist country.
烏克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Ukraine decided to secede.
烏克蘭決定獨立出來。
He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Ukraine of his uncle's day.
他開始談論他叔叔那個年代的烏克蘭。
Russia and Ukraine have been disputing the ownership of the fleet.
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在争奪該艦隊的所有權。
Ukraine indicated that it would establish its own army, 400,000 strong.
烏克蘭表示它将建立自己的軍隊,多達40萬人。
Mineworkers in the Ukraine have voted for a one-day stoppage next month.
烏克蘭的礦工們已投票決定下個月罷工一天。
烏克蘭(Ukraine)是位于東歐的主權國家,其名稱源自斯拉夫語中的“украина”(ukraina),原意為“邊境”或“邊疆”。以下從曆史、地理、文化三方面詳述其含義:
1. 曆史與詞源演變 烏克蘭名稱最早見于12世紀基輔羅斯文獻,指代基輔公國的南部邊疆地區。中世紀時期,該地區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與歐亞草原遊牧民族的緩沖帶,"Україна"逐漸成為特定地理稱謂。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2. 地理特征 作為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60.37萬平方公裡),烏克蘭北接白俄羅斯,東鄰俄羅斯,西連波蘭等歐盟國家,南瀕黑海。第聶伯河貫穿全境,形成肥沃黑土帶,被譽為“歐洲糧倉”。
3. 文化象征 烏克蘭文化融合斯拉夫傳統與哥薩克精神,國徽“三叉戟”源于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的家族徽章。烏克蘭語屬東斯拉夫語支,使用西裡爾字母,文學巨匠塔拉斯·舍甫琴科的作品成為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
參考資料
"Ukraine"是英語中對東歐國家"Україна"(烏克蘭)的拉丁化拼寫,中文譯為"烏克蘭"。該詞源于古斯拉夫語,意為"邊疆"或"邊陲之地",最早見于1187年《羅斯史記》。其地理位置位于東歐平原,南瀕黑海,與波蘭、俄羅斯等七國接壤,國土面積約60萬平方公裡,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
"Ukraine"的詞根可追溯至:
曆史上該詞的地理範圍隨政權更疊而變化,15世紀後逐漸固定為今烏克蘭領土的稱謂。
古代文明(公元前5世紀-9世紀):
基輔羅斯時期(9-13世紀):
外族統治時期(14-18世紀):
現代國家形成(20世紀後):
烏克蘭文化具有多元特征:
烏克蘭國徽"三叉戟"(Тризуб)源自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的家族徽章,象征權力傳承。
structureGermanicculpableequateabbottadvertsanorexiantbunsburnablehistrionismParisiansstuffsAnglo Americanfetal monitorimplementation procedurewetting frontAstrapotheroideacolipyelitiscyberculturecytomixisdoitedexteroceptorflagstafffoeniculingranodoleritelateritizationmagnoritemanihotoxinmicroclasticretard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