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tjuˈnɪziə/ 美:/'tjʊ'nɪsɪr/
n. 突尼斯(非洲國家)
Mimi and her family went off to Tunisia to rejoin her father.
咪咪和她的家人前往突尼斯與父親團聚。
Tunisia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French colonial rule in 1956.
突尼斯于1956年從法國的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
He's already been to Tunisia, and is to go on to Morocco and Mauritania.
他已經去過了突尼斯,還将接着去摩洛哥和毛裡塔尼亞。
Again, Tunisia is instructive.
再一次,突尼斯有指導意義。
He fled Tunisia in January.
他于一月份逃離突尼斯。
n.|TUN;突尼斯(非洲國家)
突尼斯(Tunisia)是北非馬格裡布地區的一個國家,全稱“突尼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nisia)。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陸最北端,北臨地中海,東與利比亞接壤,西與阿爾及利亞相鄰。國土面積約16.3萬平方公裡,首都為突尼斯市(Tunis)。該國以地中海氣候為主,南部為撒哈拉沙漠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如傑爾巴島(Djerba)和撒哈拉綠洲(來源:CIA World Factbook)。
突尼斯曆史可追溯至腓尼基文明時期,曾是迦太基帝國的核心區域。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該地後,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語逐漸成為主流。1881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56年正式獨立并建立共和國。其曆史遺迹如迦太基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來源:UNESCO)。
突尼斯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文化融合了柏柏爾、阿拉伯、地中海和非洲傳統元素,特色包括手工地毯、安達盧西亞音樂和突尼斯美食(如庫斯庫斯)。突尼斯市的老城區(Medina)是阿拉伯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來源:Tunisia Tourism Official Website)。
突尼斯經濟以服務業、旅遊業和輕工業為主,磷酸鹽開采和橄榄油生産是重要産業。2023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其人均GDP約3,600美元,是非洲經濟多元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來源:World Bank)。
突尼斯實行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為立法機構。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該國成為阿拉伯世界首個通過民主選舉實現政權更疊的國家,政治轉型備受國際關注(來源:BBC News)。
關于單詞“Tunisia”的詳細解釋如下:
Tunisia是一個兼具地理、曆史和文化含義的詞彙,核心指代北非國家突尼斯,發音和拼寫在英語中較為固定。作為人名則較為罕見,且缺乏特定寓意。
ghastlyaccreditstand-inbabesiosischariestcomediescrudestexcisingfractionallyholdenhoningnorthernmostSundiatathreatenszooliteexhaustion of resourcesreliability theoryantabusearsenatebantengbrushfirecadmiosisCetomimoideidenunciatoryepsiloneradiateherringboneiconoscopeladlemicromo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