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ck or treat是什麼意思,trick or treat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不招待就使壞(指萬聖節孩子們挨家逐戶要糖果等禮物,如不遂願便惡作劇一番的風俗)
例句
On Halloween, children would knock on their neighbours' doors and threaten them with trick or treat.
萬聖節的時候 孩子們會穿去敲鄰居的門 威脅他們說 不請吃就搗蛋
They get dressed up like monsters, have parties and play trick or treat.
他們穿成鬼怪的樣子、開晚會、玩不招待就使壞遊戲。
Trick or treat! I'm a ghost.
不給糖果就搗亂。我是一個幽靈。
Trick or treat! Could you give me toast?
不給糖果就搗亂。可以給我面包片嗎?
Every time they come to a new house, they say, Trick or treat!
每來到一個新房子他們就說:“不給糖就搗亂!”
They knock on their neighbours' doors and shout trick or treat.
他們敲了他們鄰居家的門,然後喊着“不給糖就使壞”。
專業解析
"Trick or treat" 是西方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晚)最核心的傳統活動用語和習俗,主要由兒童參與。其詳細含義可拆解如下:
-
字面含義與直接目的:
- "Treat": 指“款待”、“請客”,在萬聖節語境下特指糖果、巧克力、小零食或其他小禮物。
- "Trick": 指“惡作劇”、“把戲”、“捉弄”。
- 因此,"Trick or treat!"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不給糖就搗蛋!”或“請客還是搗蛋?”。它本質上是一個二選一的提議或溫威脅。孩子們挨家挨戶敲門,喊出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您給我們糖果(treat),我們就友好地道謝離開;如果您不給(或沒有準備),我們可能會對您的房子或院子搞點小惡作劇(trick)作為“懲罰”。
-
實際習俗與核心精神:
- 在現實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準備好糖果來款待上門的孩子,“trick”的部分極少真正發生(尤其是在現代社區)。它更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儀式性用語和遊戲規則。
- 這個習俗的核心精神在于慶祝、社區互動和趣味性:
- 慶祝節日: 是萬聖節節日氛圍最直接的體現,孩子們穿着奇裝異服(costumes),化身鬼怪、超級英雄等角色。
- 社區互動: 鼓勵鄰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孩子們結伴而行,挨家拜訪。
- 趣味性與角色扮演: 孩子們通過索要糖果和潛在的“搗蛋”威脅(盡管是象征性的),體驗一種無害的“越軌”樂趣和角色扮演的快感。分發糖果的家庭也參與到這場充滿童趣的節日遊戲中。
-
曆史淵源:
-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的薩溫節(Samhain),人們相信此時亡靈會返回人間。人們會準備食物來安撫這些亡靈,也可能會裝扮自己以避免被認出。
- 中世紀時期,歐洲有窮人會在萬聖節前夜挨家挨戶乞讨“靈魂蛋糕”(Soul cakes),并承諾為施舍者的亡故親友祈禱。
- 現代形式的“trick or treat” 主要成形并流行于20世紀的北美(尤其是美國),融合了上述古老習俗的元素(如挨家挨戶、裝扮、索要食物)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惡作劇傳統,最終演變成以兒童為主角、以索要糖果為核心的節日活動。短語 "Trick or treat" 本身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被廣泛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 關于萬聖節習俗、節日曆史及 "trick or treat" 的具體含義和演變,可參考權威的民俗學、文化史著作或大型百科全書,例如:
- 《美國節日辭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 提供了詳盡的美國節日習俗解釋。
- 《英語習語大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Idioms) - 解釋習語的曆史背景和用法。
- 《西方節日文化》(Encyclopedia of Holidays and Traditions) - 涵蓋西方主要節日的起源、發展和習俗。
- 由于未能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有效線上鍊接,以上來源名稱供您查閱權威出版物時參考。
網絡擴展資料
trick or treat 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與詞源
詞性:名詞短語(萬聖節活動名稱)、動詞短語(指進行該活動的行為)
發音:英式 /trɪk ɔː triːt/,美式 /trɪk ɔr trit/
核心含義:
- 萬聖節傳統活動:兒童在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裝扮成鬼怪,挨家挨戶索要糖果,若未獲得“款待”(treat),則可能進行惡作劇(trick)。
- 文化象征:融合了凱爾特人薩溫節(Samhain)驅邪傳統與中世紀基督教“靈魂之餅”習俗,象征生者與亡靈世界的互動。
2. 活動起源
-
中世紀基督教傳統:
- 源自“靈魂之餅”(soul cake)習俗,信徒在萬聖節期間向窮人分發甜餅,換取對逝者的祈禱,幫助亡靈脫離煉獄。
- 兒童會唱類似“靈魂之餅”的歌曲,如:“Soul cake! Pray for the souls!”(靈魂之餅!為靈魂祈禱!)。
-
凱爾特文化影響:
- 凱爾特人在薩溫節(Samhain)期間扮成鬼怪遊行,點燃篝火驅趕孤魂野鬼,并為神靈供奉食物。
- 部分學者認為“惡作劇”傳統源于凱爾特人新年前夜的狂歡精神。
3. 現代習俗與活動形式
-
兒童裝扮與索要糖果:
- 孩子們裝扮成鬼怪、超級英雄等角色,逐戶敲門喊“Trick or treat!”,若獲得糖果(treat),則離開;否則可能惡作劇(如用廁紙纏樹、砸雞蛋)。
- 在蘇格蘭等地,兒童還會以兒歌形式索要糖果,例如:“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藍草綠,慶祝萬聖節!)。
-
家庭與社區的參與:
- 分發糖果的家庭常以南瓜燈(Jack-o'-lantern)、煙霧機制造恐怖氛圍。
- 美國85%以上的家庭會參與分發糖果,萬聖節糖果銷量甚至超過聖誕節,2023年僅美國銷售額就達2億美元。
4. 文化擴展與相關表達
-
衍生詞彙:
- Trick-or-treater:參與活動的兒童或裝扮者。
- Treat bag:用于裝糖果的袋子,現代兒童常以枕頭套代替。
-
同義與近義表達:
- Souling:中世紀基督教傳統中的“靈魂祈禱”活動,被視為“trick or treat”的雛形。
- Guising(蘇格蘭):指兒童通過表演(如唱歌、講笑話)換取零食的習俗。
5. 社會影響與争議
-
積極影響:
- 促進社區互動,成為西方家庭與兒童的重要節日體驗。
- 推動糖果産業經濟,美國糖果協會(NCA)将萬聖節列為年度銷售高峰。
-
安全争議:
- 部分家庭擔憂糖果安全問題,催生了“糖果檢測站”(candy check)服務。
- 現代社區常組織集體活動(如商場“糖果遊行”)替代挨家挨戶索要,确保兒童安全。
實用例句與場景
-
基礎用法:
- The kids shouted “Trick or treat!” at every house.(孩子們在每戶門前大喊“不給糖就搗蛋!”)。
- She dressed as a witch to go trick-or-treating.(她扮成女巫去讨糖。)。
-
文化讨論:
- Trick or treat combines ancient Celtic rituals with Christian charity.(“不給糖就搗蛋”融合了凱爾特儀式與基督教慈善傳統。)。
trick or treat 的核心是萬聖節前夜的互動傳統,既包含曆史宗教色彩(如靈魂祈禱、驅邪儀式),也體現現代娛樂精神(如兒童裝扮、社區狂歡)。其詞義從威脅性“惡作劇”演變為節日符號,成為西方文化中連接過去與當下的獨特載體。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micegogglessettlementprerequisiteblossomschersoneseendothelialimpulsesplaylistsmiledsweaterswearsaudio frequencybe borne byemulsion adhesiveradical mastectomyresource allocationanglesiteantimycinassertablechromaticscolorcastcommutabledelftwaredeuterogenehexinkasenitelactaroviolinlithoclastr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