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德‧邦迪(連續殺人犯)
A biography of Ted Bundy, Tony replied.
“泰德·邦迪的自傳,”托尼回答。
I nodded and thought it probably wasn't a great idea for prison libraries to stock books about Ted Bundy.
我點點頭,心想在監獄圖書館裡存放泰德·邦迪的自傳大概不是個好主意。
Ted Bundy, exactly, and that's like, before we get into the technical stuff like crazy-evil, and we're going to have to come to terms with why some people are like that.
沒錯,就是泰德·邦迪,這就像是在我們去了解,諸如邪惡事物的專業知識之前,我們會先想到,為什麼人們會那樣?
泰德·邦迪(Theodore Robert Bundy,1946-1989)是美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其犯罪行為和司法審判案例被廣泛用于犯罪心理學研究。根據聯邦調查局(FBI)暴力犯罪分析報告,邦迪在1973-1978年間承認殺害至少30名年輕女性,實際受害者可能超過100人[FBI暴力犯罪檔案庫]。他的作案模式具有典型特征:通過僞裝受傷或權威身份騙取受害者信任,使用鈍器實施襲擊後将屍體肢解,《犯罪心理學雜志》指出這種行為符合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臨床診斷标準[《法醫精神病學評論》第42卷]。
邦迪的審判引發美國司法體系重大變革,1979年佛羅裡達州訴邦迪案确立了DNA證據采集規範,該案庭審記錄現存于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國家司法部數據庫]。社會學家在《暴力與社會結構》研究中強調,邦迪案件促使美國各州建立性犯罪者登記制度,并推動《暴力犯罪控制法案》的立法進程[哈佛法律評論2018]。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學界通過分析其成長經曆,發現早期接觸暴力内容與犯罪行為存在相關性,這一結論被收錄于美國心理學會(APA)的犯罪預防指南[APA官網犯罪心理學闆塊]。
“Ted Bundy”是美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其全名為西奧多·羅伯特·邦迪(Theodore Robert Bundy)。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Ted Bundy”一詞不僅指向一個真實存在的連環殺手,更成為極端反社會人格的代名詞。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犯罪細節或心理學分析,可參考權威犯罪紀實資料或紀錄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