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餘價值
The doctrine of surplus value is the cornerstone of Marx's economic theory.
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Law of surplus value.
剩餘價值規律。
Surplus value is the essence of profit.
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
Surplus value is alterable capital generation.
剩餘價值是可變資本産生的。
Capitalists use laborers' surplus value to make a fortune.
資本家利用勞工的剩餘價值發家緻富。
|residual value;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指雇傭工人在生産過程中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自身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中剝削的本質。
核心定義與産生過程: 在資本主義生産中,工人(無産階級)将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售給資本家(資産階級)。勞動力的價值由維持工人生存及延續後代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決定(如食物、住房、教育等)。然而,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通常遠大于其勞動力價值。例如,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可能隻需工作4小時(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就足以補償其工資(勞動力價值)。在剩餘的4小時(剩餘勞動時間)裡創造的價值,則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這部分價值就是剩餘價值。
剝削的本質: 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本家通過購買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獲得了支配工人勞動的權利。工人被迫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進行額外勞動,其成果卻不歸自己所有,而是被資本家占有。資本家獲取利潤的根本來源就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表現形式與重要性: 剩餘價值是利潤、利息和地租等收入的源泉。資本家通過出售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實現利潤。它是資本積累的基礎,驅動着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馬克思認為,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絕對規律。
現代視角的補充: 雖然剩餘價值理論源于對19世紀工業資本主義的分析,但其核心思想——即價值創造主要源于勞動,以及資本所有者占有超出勞動力成本的價值增值——仍是理解勞資關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分析框架。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收入分配、企業利潤來源時,也常涉及類似的價值創造與分配問題。
權威參考來源:
Surplus Value(剩餘價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由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系統提出并發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剩餘價值指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創造的價值超出其自身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具體而言,資本家通過支付勞動者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資(勞動力價值),占有勞動者創造的超額價值,這部分價值即為剩餘價值。例如,工人一天工作10小時,但僅需4小時勞動即可覆蓋其工資成本,剩餘6小時産生的價值即被資本家無償占有。
如需進一步了解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可參考《資本論》或相關政治經濟學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