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餘勞動
The end of surplus labour is not an event, but a process.
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終結,并非是一個突發事件,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China will absorb the remaining surplus Labour in the next 2-3 years.
中國将在未來2年至3年吸收剩下的多餘勞動力。
China's surplus Labour will eventually dry up, but it still seems some years away.
中國的剩餘勞動力終有會用完的一天,但是仍需時日。
Until recently, most estimates of surplus Labour varied between 150m and 200m people.
直至最近,許多對剩餘勞動力的估計多是介于1.5億至2億之間。
Exporting surplus Labour spares the struggling economy the need to suffer falling wages.
出口剩餘勞動力能免除了經濟困難但需要承受工資下降的後果。
"surplus labour"(剩餘勞動力)是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勞動力供給超過當前經濟體系實際需求的狀況。這種現象最早由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後經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發展為系統的理論框架,用以解釋資本主義生産體系中的内在矛盾。
該概念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剩餘勞動力的持續存在會引發工資水平下降、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連鎖反應。中國在2015-2020年間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轉化2300萬過剩産能勞動力至服務業,該案例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典型政策實踐。理解這一概念對制定就業政策、規劃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Surplus labour”是一個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經濟學教材或相關學術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