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e of Liberty是什麼意思,Statue of Liberty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自由女神
例句
She can make cookies in the shape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她能把餅幹做成自由女神像的形狀。
The Statue of Liberty towers stands above the harbor of New York.
自由女神像聳立在紐約港的上空。
Cynthia, who holds a master's degre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made cookies shaped like the Statue of Liberty.
辛西娅,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能制作自由女神像的形狀的餅幹。
The forearm and torch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were on display at the Centennial Exposition in Philadelphia, 1876.
1876年,自由女神像的前臂和火炬在費城百年博覽會上展出。
I was eating a sandwich, and suddenly the sandwich w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but the Statue of Liberty was my mother.
我正在吃三明治,突然三明治變成了自由女神像,不過這個女神是我的母親。
專業解析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是美國最具标志性的國家紀念碑之一,也是自由與民主的全球象征。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基本定義與曆史背景
自由女神像是一座巨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位于美國紐約港的自由島上。它是法國人民于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禮物,旨在紀念美國獨立一百周年,并頌揚兩國在獨立戰争期間結成的友誼。雕塑由法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設計,其内部鐵架結構由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後以埃菲爾鐵塔聞名)設計建造。
-
物理特征與象征意義
-
核心象征意義
自由女神像最核心的含義是自由(Liberty) 和啟蒙(Enlightenment)。它代表着:
- 自由的理想: 對政治自由、宗教自由、擺脫壓迫的渴望。
- 民主的燈塔: 對美國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和民主原則上的國家的象征。
- 移民的希望: 對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通過紐約港進入美國的數百萬移民而言,自由女神像是他們抵達新大陸時最先看到的景象,代表着新生活的希望和機會。因此,它也常被稱為“自由照耀世界之神”(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 。
-
文化與世界遺産地位
自由女神像不僅是美國的國家象征,其代表的自由理念具有普世價值。1984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肯定了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産的重要性和普遍意義 。
參考資料來源: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 - 自由女神像介紹頁面 (https://whc.unesco.org/en/list/307)
-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 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官方網站 (https://www.nps.gov/stli/index.htm)
-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 - "Statue of Liberty" 條目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tatue-of-Liberty)
網絡擴展資料
單詞 "Statue of Liberty" 的詳細解釋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全稱Statue of Liberty National Monument(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又名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自由照耀世界),是位于美國紐約港自由島的一座巨型古典主義銅像,由法國贈予美國,象征自由、民主與移民精神。以下是其多維度解析:
一、基礎定義與詞源
-
核心含義
- 實體定義:一座高46米(含底座總高93米)的銅像,主體為身披長袍的女性形象,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Libertas,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持刻有美國《獨立宣言》籤署日期(1776年7月4日)的冊子,腳下踩斷象征暴政的鎖鍊。
- 詞源:英文名直接源自法語 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直譯為“自由照耀世界”,體現其作為啟蒙與解放的象征意義。
-
别名與象征
- 常被稱為“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其火炬與王冠(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成為美國的文化符號。
- 被視為美國價值觀的核心象征,代表自由、平等、開放移民政策及對專制的反抗。
二、曆史背景與建造
-
起源與建造
- 提議者:法國法學家愛德華·勒内·德·拉布萊(Édouard René de Laboulaye)于1865年提出,旨在紀念美國獨立戰争勝利及廢奴運動,同時激勵法國民主化進程。
- 設計與建造:由法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設計,内部鋼鐵框架由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後設計埃菲爾鐵塔)建造。
- 落成時間:1886年10月28日,作為美國獨立100周年(1876年)的禮物。
-
法美合作意義
- 紀念兩國在獨立戰争中的同盟關系(法國曾出兵協助美國對抗英國)。
- 法國承擔雕像建造費用,美國負責基座資金,體現跨大西洋的民主理念共鳴。
三、結構與藝術特征
-
物理構造
- 材質:銅質外殼覆蓋鋼鐵骨架,總重達225噸。
- 内部結構:底座内設博物館,遊客可攀登至王冠(限每日300人),火炬觀景台自1916年起因安全原因關閉。
-
象征細節
- 火炬:象征啟蒙與希望,夜間由燈光照亮。
- 斷裂鎖鍊:位于腳下,隱喻廢除奴隸制與掙脫壓迫。
- 《獨立宣言》冊子:強調美國建國的核心文件。
四、管理與文化影響
-
維護與開放
- 管理機構:1933年起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曆經多次修複(如1984-1986年更換火炬結構)。
- 訪問限制:因安全事件(如九一一襲擊、飓風桑迪)多次關閉,2012年後增設安檢與限流措施。
-
移民象征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通過紐約港的移民常以自由女神像為“美國夢”的第一印象,代表新生活的開端。
- 1984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肯定其全球文化意義。
五、争議與當代讨論
-
國際政治争議
- 近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如俄烏沖突中的角色)被批評背離自由價值觀,引發“歸還自由女神像給法國”的輿論調侃。
- 法國議員曾提議收回雕像,質疑美國對自由民主的踐行,但遭白宮反駁(提及二戰中美國對法國的援助)。
-
文化反思
- 自由女神像的象征意義隨時代演變,從單純的自由燈塔轉為對移民政策、社會公平的批判性參照。
Statue of Liberty 不僅是地理标志,更是政治理念與曆史記憶的載體。其建造初衷、藝術細節及當代争議共同構成複雜的文化符號,既承載法美友誼,也映射國際社會對自由與責任的持續辯論。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