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səˈnɑːtə/ 美:/'səˈnɑːtə/
奏鳴曲
複數:sonatas
GRE
n. 奏鳴曲
Sonata has become the main expression o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奏鳴曲成為了西方古典音樂的主要表現方式。
The style of the sonat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since the classical school.
奏鳴曲的曲式從古典樂派時期開始逐步發展完善。
Most of the sonatas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consisted of three or four movements.
古典樂派時期的奏鳴曲大多是由三或四個樂章組成。
A sonata is a piece of music for one instrument or for one instrument and a piano.
奏鳴曲是用一種樂器或一種樂器和鋼琴一起演奏的樂曲
The operation was code-named Moonlight Sonata.
這次行動的代號是“月光奏鳴曲”。
Malcolm wanted to mix the beginning of a sonata, then add Beethoven for a few measures, then go back to Bach.
馬爾科姆想要在開頭部分加入一段奏鳴曲,然後加上幾個小節的貝多芬作品,然後再回到巴赫的作品。
The critics rhapsodized over her performance in Autumn Sonata.
評論家對于她在《秋日奏鳴曲》中的表演大加贊賞。
The series is expected to end with Schubert's Arpeggione Sonata.
預計該系列将以舒伯特的吉他式大提琴奏鳴曲結尾。
The piano sonata was well rendered.
這支鋼琴奏鳴曲演奏得很好。
sonata form
奏鳴曲式
Sonata(奏鳴曲)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重要體裁,指為獨奏樂器(如鋼琴)或獨奏樂器與伴奏(如小提琴與鋼琴)創作的多樂章器樂作品。其核心特征在于運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結構,通常包含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通過主題對比與動機發展展現音樂邏輯。
從曆史發展來看,奏鳴曲的雛形可追溯至16世紀的器樂坎佐納。巴洛克時期(如D.斯卡拉蒂的鍵盤奏鳴曲)确立了三樂章結構,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形成成熟的四樂章範式:快闆奏鳴曲式—慢闆—小步舞曲/諧谑曲—回旋曲或變奏曲。浪漫主義時期(如肖邦、李斯特)則擴展了和聲語言與情感表達維度。
權威音樂學家查爾斯·羅森在《古典風格》中指出,貝多芬《月光奏鳴曲》雖以慢闆開頭,但其第三樂章仍嚴格遵循奏鳴曲式原則,體現了體裁的結構彈性。現代研究中,《新哈佛音樂辭典》強調奏鳴曲不僅是曲式概念,更承載着作曲家對音樂辯證思維的探索。
Sonata(奏鳴曲)是源自意大利語的音樂術語,指一種由多樂章組成的器樂作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在古典音樂中,奏鳴曲通常為獨奏樂器(如鋼琴、小提琴)或小型合奏創作,包含3-4個對比鮮明的樂章,結構嚴謹且主題富于變化。
詞源與演變
詞根來自拉丁語“son-”(聲音),意大利語“sonata”原意為“被演奏的”(與“cantata”歌唱對應)。巴洛克時期後逐漸發展出成熟的古典奏鳴曲形式。
典型結構
著名作品示例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4)、莫紮特《小提琴奏鳴曲》等。現代音樂中,奏鳴曲形式仍被廣泛運用。
擴展知識:複數形式為“sonatas”,汽車品牌“現代索納塔”(Hyundai Sonata)也借用了該詞的藝術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