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 lesion是什麼意思,skin lesi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皮膚損害
例句
ECG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he skin lesion subsided.
皮損消失後心電圖亦恢複正常。
The photomicrograph shown was taken from aleprosy skin lesion.
上圖為顯微鏡拍攝到的皮膚病變部位的麻風杆菌。
Skin lesion and clinical symptom were observed during treatment.
觀察治療前後的皮損及臨床症狀。
Result: The skin lesion was quickly cured without scar formation.
結果:MEBO治療此病皮損恢複快,不留瘢痕。
During 2 year follow-up, the skin lesion progressed slowly with no other systemic involvement.
隨訪2年,患者皮損進展緩慢,其他系統未累及。
專業解析
皮膚皮損(Skin Lesion) 指皮膚表面或結構發生的任何異常區域或變化,是皮膚疾病的常見表現。它可以是先天性的,但更多由感染、過敏、炎症、創傷、腫瘤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皮損并非單一疾病,而是描述皮膚外觀改變的醫學術語,其形态、顔色、大小和分布對疾病診斷至關重要。
一、核心定義與分類
-
原發性皮損:疾病最初出現的改變,包括:
- 斑疹:皮膚顔色改變,不隆起也不凹陷(如雀斑)。
- 丘疹:小而堅實的隆起(如痤瘡)。
- 結節:較大、深在的實質性隆起。
- 水疱:内含液體的隆起(如疱疹)。
- 膿疱:内含膿液的隆起(如膿疱瘡)。
- 風團:暫時性、水腫性隆起(如荨麻疹)。
-
繼發性皮損:由原發性皮損演變或搔抓、感染等引起,包括:
- 糜爛:表皮缺失形成的濕潤面。
- 潰瘍:深達真皮或更深的組織缺損。
- 結痂:皮損表面滲液、血液幹燥形成的硬殼。
- 鱗屑:脫落的角質細胞(如銀屑病)。
- 苔藓樣變:皮膚增厚、粗糙伴皮紋加深(如慢性濕疹)。
二、臨床意義與重要性
皮損是皮膚科醫生診斷疾病的核心依據。其類型、排列、分布和演變規律可提示:
-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疣、細菌性蜂窩織炎、真菌性癬)。
- 炎症性疾病(如濕疹、銀屑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
- 良性或惡性腫瘤(如痣、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
- 全身性疾病皮膚表現(如糖尿病相關皮損、肝掌)。
三、常見皮損示例與潛在關聯
- 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顔色不均、直徑>6mm的色素性皮損:需警惕黑色素瘤可能(美國皮膚病學會強調的ABCDE法則)。
- 銀白色鱗屑性紅斑:常見于銀屑病。
- 靶形紅斑:可見于多形紅斑。
- 環形紅斑伴鱗屑:可能為體癬。
四、就醫指征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評估:
- 皮損快速增大、形态改變、出血、破潰不愈。
- 伴有疼痛、瘙癢、灼熱感等症狀。
- 多發或廣泛分布。
- 影響外觀或功能。
- 無法明确原因或自行處理無效。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皮膚病學會 (AAD) - 皮膚病變概述:
https://www.aad.org/public/diseases/a-z/skin-lesions
- 梅奧診所 - 皮膚病變定義與類型:
https://www.mayoclinic.org/skin-lesions/art-20546850
- MedlinePlus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 皮膚病變: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220.htm
網絡擴展資料
"Skin lesion" 是醫學術語,指皮膚上任何異常的局部區域,可能與周圍正常皮膚在顔色、質地、結構或功能上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 Skin(皮膚):人體最大的器官,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
- Lesion(病變):源自拉丁語“laesio”(損傷),指身體組織的異常改變。
- 結合含義:皮膚上因疾病、感染、創傷或先天因素導緻的異常區域,可能表現為腫塊、變色、潰爛等。
2. 常見類型
皮膚病變可分為原發性(直接形成的異常)和繼發性(由原發性病變演變而來):
- 原發性病變:
- 斑疹(Macule):扁平、顔色改變(如雀斑)。
- 丘疹(Papule):凸起的實心小腫塊(如痤瘡)。
- 水疱(Vesicle):含液體的隆起(如疱疹)。
- 繼發性病變:
- 潰瘍(Ulcer):皮膚深層缺損(如糖尿病足潰瘍)。
- 結痂(Crust):幹燥的滲出液覆蓋(如痂皮)。
3. 可能原因
- 感染:細菌(如蜂窩織炎)、病毒(如疣)、真菌(如癬)。
- 炎症:濕疹、銀屑病。
- 腫瘤:良性(如痣)或惡性(如黑色素瘤)。
- 創傷:燒傷、割傷後瘢痕。
- 環境因素:紫外線損傷(光老化)、接觸性皮炎。
4. 診斷與治療
- 診斷步驟:
- 視診:觀察形狀、顔色、邊緣等特征。
- 觸診:檢查硬度、溫度、壓痛。
- 活檢:取樣進行病理分析(懷疑惡性腫瘤時)。
- 治療:根據病因選擇抗感染藥物、激素藥膏、手術切除等。
5. 何時就醫?
若皮膚病變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及時就診:
- 迅速增大、顔色不均或出血。
- 伴隨疼痛、瘙癢或全身症狀(如發熱)。
- 長期不愈(超過2-4周)。
皮膚病變種類繁多,具體診斷需結合醫學檢查。日常應注意防曬、保持皮膚清潔,并定期自查皮膚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activepositionteammateerectepithetunder constructionpanoramicDaykinextraneousnessfrequentativegurushallucinogenhighlighterinoculabilityjaditekidletsignalisedtototowellingwastagehuge systemin conversationinlet pressurenitrous oxidepipeline constructionresidential rentalanticyclonecelitelanolinelay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