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ʃeɪkspɪə/ 美:/''ʃekspɪr/
高中
n.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詩人、劇作家)
Shakespeare was an Elizabethan.
莎士比亞是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時代的人。
It's my favourite Shakespeare play.
這是我最喜歡的莎士比亞劇。
This play is usually ascribed to Shakespeare.
通常認為這部劇是莎士比亞所寫。
This play is usually attributed to Shakespeare.
人們通常認為這出戲劇是莎士比亞所寫。
The students are already acquainted with the work of Shakespeare.
這些學生已經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
shakespeare in love
莎甕情史(電影名,等于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傑出的劇作家、詩人,被譽為“英語文學之父”和“艾文河畔的吟遊詩人”。其作品對全球戲劇、文學及語言發展産生深遠影響,以下從五個維度解析該詞的内涵:
身份定義
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斯特拉特福鎮,是演員、劇團股東兼劇作家。他一生創作了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及兩首長叙事詩,作品涵蓋曆史、悲劇、喜劇與傳奇劇四大類,代表英國黃金時代(伊麗莎白一世至詹姆斯一世時期)的文化巅峰。來源: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作品分類與核心主題
其悲劇如《哈姆雷特》《麥克白》探讨人性矛盾與命運無常;喜劇如《仲夏夜之夢》以錯位與重生展現人文主義;曆史劇《亨利五世》重塑英國民族叙事;晚年傳奇劇《暴風雨》則融合奇幻與哲思。作品普遍關注權力、愛情、複仇與自我認知等永恒命題。來源:莎士比亞出生地信托基金會(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語言貢獻
莎士比亞創造了超過1700個英語新詞,例如“eyeball”(眼球)、“assassination”(暗殺)、“lonely”(孤獨)等,并賦予舊詞新義。其劇本中大量使用隱喻、雙關語和五步抑揚格,奠定現代英語表達基礎。牛津英語詞典(OED)統計顯示,其作品引用量居所有英語作家之首。
全球文化影響
據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研究,莎士比亞戲劇每年在全球上演超過2500場。其作品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故事原型跨越文化界限,成為跨媒介改編的經典母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裡森稱其為“所有作家的祖先”。
學術争議與考據
關于莎士比亞身份的真實性存在“作者身份論戰”,部分學者質疑其作品出自多人合筆。然而,斯特拉特福教堂的墓碑、同時代劇作家本·瓊森的悼詩等實物證據,均支持傳統認定結論。劍橋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多卷本考據叢書對此有系統性論證。
Shakespeare 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專有名詞,主要解釋如下:
Shakespeare 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的姓氏,特指他本人。其生卒年份為1564年4月23日至1616年4月23日,被公認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馬克思評價)。
該姓氏的字面意義為“擲矛者”,由古英語詞彙shake(搖晃、投擲)和spear(矛)組合演變而來。這一含義體現了英語姓氏與曆史文化的關聯性。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對英國戲劇發展有三大貢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或作品,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莎士比亞戲劇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