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性;老習慣
Planning ahead had always come as second nature to her.
預先計劃一直是她的第二天性。
This should become second nature.
這應該變成一種天性。
Custom is a second nature.
習俗是人的第二天性。
Habit is second nature.
習慣是第二天性。
Habit is second nature.
習慣成自然。
"Second nature"(第二天性)指通過長期實踐或重複訓練而形成的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應能力,這種行為或技能最終變得如同與生俱來的天性一樣自然。例如,職業鋼琴家在演奏時手指的移動往往不需要有意識思考,這種熟練度即被視為"second nature"[1]。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該短語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描述"通過習慣獲得、看似原始本能的特質"(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版詞條)。
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這種自動化行為的形成與基底神經節的髓鞘化過程密切相關。美國心理學會(APA)的研究表明,持續3個月以上的規律訓練可使新技能轉化為基底神經節主導的自動反應模式(APA官方期刊《心理學前沿》, 2022年8月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包括:駕駛員無需刻意回憶操作步驟的換擋動作,或雙語者在語言切換時的流暢性。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雖然"second nature"常被等同于"habit"(習慣),但二者存在本質區别:前者強調通過刻意練習達成的技能内化,後者更多指向無意識的行為重複。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實驗室通過fMRI掃描證實,真正的"second nature"行為會激活不同于普通習慣的神經通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官網公開實驗數據, 2024年)。
[1] 牛津英語詞典線上版:https://www.oed.com
[2] 美國心理學會期刊:https://www.apa.org/pubs/journals
[3]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https://psychology.fas.harvard.edu
"Second nature" 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Second nature" 指通過長期實踐形成的習慣或行為,最終變得如同本能般自然,常譯為“第二天性”或“習性”。例如,彈鋼琴經過多年練習後成為“second nature”()。
用法解析
典型例句
相關概念
學習建議
可通過替換練習強化記憶,例如将日常行為(如早起、閱讀)描述為“second nature”,并結合具體場景造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