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ʃəʊp(ə)nˌhaʊə/ 美:/'ˈʃɒp(ə)nˌhaʊə/
n.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
Arthur Schopenhauer was one of the first Western philosophers to seriously engage with Eastern, specifically Buddhist thought.
亞瑟·叔本華是最早認真研究東方,特别是佛教思想的西方哲學家之一。
He surprised me with his intimate knowledge of Kierkegaard and Schopenhauer.
他對克爾恺郭爾和叔本華的深刻了解令我感到驚奇。
Nietzsches will to power stems from Schopenhauer s Survival Will.
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源于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
Schopenhauer thought that the ultimate reality is not Geist , but will.
叔本華認為終極實在不是精神, 而是意志。
I think the man tried to make some kind of connection with Schopenhauer.
我想這個男的試着想要扯上叔本華。
Schopenhauer terms the dream a brief insanity, and insanity a long dream.
叔本華這樣描述:夢是短期的精神錯亂,精神錯亂則是長期的夢。
arthur schopenhauer
阿瑟·叔本華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19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名字“Schopenhauer”主要指向其建立的深刻且帶有悲觀主義色彩的哲學體系,其核心思想圍繞“意志”概念展開:
核心概念:作為世界本體的“意志” - 叔本華認為,驅動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并非理性或精神,而是一種盲目的、永不滿足的、非理性的沖動,他稱之為“意志”(Wille)。這種意志是自在之物本身,是現象世界(我們通過感官和理性認識的世界)背後的終極實在。人類的行為、欲望,乃至自然界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這種普遍意志的體現。
悲觀主義哲學 - 基于對意志本質的洞察,叔本華發展出其著名的悲觀主義。他認為意志的本質是永不滿足的欲求。欲望産生痛苦(缺乏),滿足欲望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很快會産生新的欲望,從而陷入新的痛苦。因此,人生本質上是在痛苦(欲望未滿足)和無聊(欲望暫時滿足)之間搖擺,幸福是短暫且虛幻的。這種對生命痛苦的深刻認識是其哲學的标志性特征。
認識論:直觀優于理性 - 在認識論上,叔本華部分繼承了康德關于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區分,但反對康德認為理性可以接近自在之物的觀點。他認為理性(概念、推理)隻是服務于意志的工具,用于滿足生存需要。而真正能把握世界本質(意志)的方式是直觀(Anschauung),特别是藝術審美中的直觀體驗,能在瞬間擺脫意志的奴役,達到一種無痛苦的觀審狀态。
解脫之道:否定意志 - 面對生命固有的痛苦,叔本華提出了解脫的途徑:
影響與遺産 - 叔本華的哲學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意志哲學啟發了尼采的“權力意志”概念,影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特别是關于無意識和本能的理論),對存在主義哲學和現代文學藝術(如瓦格納的音樂、托爾斯泰和托馬斯·曼的小說)也有重要貢獻。他被視為連接康德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鍵人物之一。
引用來源: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唯意志論的創始人。以下是關于“Schopenhauer”一詞的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Schopenhauer”不僅指代一位哲學家,更代表一種強調意志本體論、批判理性主義的哲學體系,其思想在近現代哲學中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