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nishment是什麼意思,punishment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punishment英标
英:/'ˈpʌnɪʃmənt/ 美:/'ˈpʌnɪʃmənt/
常用解釋
懲罰
詞性
複數:punishments
類别
高中,CET4,CET6,GRE
常用詞典
n. 懲罰;嚴厲對待,虐待
例句
There's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 of traffic rules.
違反交通規則是要受處罰的。
They defended me from punishment.
他們幫我辯護,讓我免受懲罰。
It is against the law for teachers to give students corporal punishment.
老師體罰學生是犯法的。
The criminal will be given punishment for what he has done.
罪犯會因自己犯下的事而受到懲罰
In this case, the severity of the punishment exceeded the severity of the crime.
在這種情況下,處罰的力度超過了犯罪本身的嚴重性。
The punishment was very fair.
這個處罰很公正。
She was lucky to escape punishment.
她逃脫懲罰真是幸運。
The punishment was harsh and unfair.
處罰很重而且不公平。
The punishment must always fit the crime.
刑罰必須總是量罪而定。
His punishment was six strokes of the cane.
給他的懲罰是挨六教鞭。
常用搭配
capital punishment
死刑
severe punishment
嚴厲懲罰;從重處罰
rewards and punishment
獎懲
corporal punishment
體罰;肉刑
inflict punishment
處以刑罰
同義詞
n.|rod/payment/discipline/abuse;[動]懲罰;嚴厲對待,虐待
專業解析
"punishment" 是一個核心概念,指對個體(人或動物)施加的、旨在減少或消除其某種行為發生頻率的不愉快後果或處理。它通常是對違反規則、法律或社會規範行為的回應。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涵蓋不同維度:
-
核心定義與本質:
- 施加不愉快後果: 懲罰的本質在于引入一種令人厭惡的刺激(如疼痛、不適、損失)或移除一種令人愉悅的刺激(如剝奪自由、金錢、特權)。其目的是使受罰者将特定行為與負面結果聯繫起來。
- 針對過往行為: 懲罰是對已經發生的行為的回應,區别于旨在預防未來行為的威懾。
- 行為矯正目标: 其主要理論目标是減少或消除導緻該懲罰的行為在未來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這是懲罰區别于單純報複的關鍵點(盡管實踐中兩者常交織)。(來源:牛津英語詞典 - 行為心理學定義)
-
法律視角:
- 國家強制力: 在法律語境下,懲罰特指由國家司法機關(法院)依法對犯罪者施加的制裁。它是國家維護社會秩序、執行法律的一種強制手段。
- 形式多樣: 法律懲罰的形式包括監禁(剝奪自由)、罰金(剝奪財産)、社區服務、緩刑、資格刑(如剝奪政治權利)等,在極端情況下也包括死刑(生命刑)。
- 報應與預防: 法律懲罰的目的通常包含報應(讓犯罪者為其罪行付出代價)、威懾(震懾犯罪者和潛在犯罪者)、剝奪犯罪能力(如監禁)和改造(幫助犯罪者回歸社會)。(來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 Punishment 條目)
-
心理學與行為主義視角:
- 操作性條件反射: 在心理學,特别是行為主義理論中,懲罰是一種改變行為的學習機制。當一個行為(操作)之後跟隨一個厭惡刺激(正懲罰)或移除一個獎勵刺激(負懲罰),該行為在未來發生的概率會降低。
- 關鍵要素: 懲罰的有效性取決于其及時性、一緻性、強度以及與目标行為的關聯性。不恰當的使用(如延遲、不一緻、過度)可能導緻無效、産生恐懼、攻擊性或逃避行為,甚至損害關系。(來源:美國心理學會 APA - 行為矯正術語表)
-
常見形式:
- 身體懲罰: 施加身體疼痛或不適(如體罰),在現代社會尤其在兒童管教和教育領域争議極大,許多地方已被法律禁止或嚴格限制。
- 心理懲罰: 通過批評、羞辱、孤立(如“冷暴力”)、威脅等方式造成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
- 物質剝奪: 沒收物品、罰款、取消零花錢、剝奪某種權利或機會(如禁足、取消遊戲時間)。
- 活動限制: 限制自由活動,如關禁閉、限制出行、禁止參與某些活動。
- 社會性懲罰: 公開譴責、社會排斥等。
-
目的與争議:
- 主要目的:
- 威懾: 阻止受罰者本人(特殊威懾)及他人(一般威懾)重複不當行為。
- 報應/正義: 讓犯錯者為其行為付出代價,滿足社會或受害者的正義感。
- 改造/康複: 幫助犯錯者認識到錯誤,學習替代行為,重新融入社會(尤其在現代刑罰理念中)。
- 剝奪能力: 暫時或永久限制犯錯者再次實施同類行為的能力(如監禁)。
- 維護規範: 重申社會規則和價值觀,強化行為邊界。
- 争議: 懲罰的有效性、倫理性(尤其是體罰和酷刑)、公平性(懲罰的差異性)、對心理健康的潛在負面影響、以及過度依賴懲罰而忽視教育引導的弊端,一直是社會、法律、倫理和教育領域持續争論的焦點。(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 Punishment 條目)
網絡擴展資料
“punishment” 是一個名詞,主要表示因違反規則、法律或道德準則而施加的處罰或懲罰。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1. 基本定義
2. 分類與場景
- 法律/司法懲罰:如監禁(imprisonment)、罰款(fine)、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等。
- 教育/家庭懲罰:如禁止使用電子設備(grounding)、體罰(corporal punishment)等。
- 社會性懲罰:如公衆譴責、社交排斥等。
3. 相關概念辨析
- 近義詞:penalty(側重具體處罰措施)、discipline(強調紀律性糾正)。
- 反義詞:reward(獎勵)、forgiveness(寬恕)。
4. 詞源與演變
源自拉丁語 poena(懲罰),經古法語 punissement 進入英語,早期含義與“報複”相關,後逐漸擴展為制度化的處罰。
5. 常見搭配
- 動詞搭配:impose/inflict punishment(施加懲罰)、deserve punishment(應受懲罰)。
- 形容詞搭配:harsh/severe punishment(嚴厲懲罰)、capital punishment(死刑)。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化差異中的懲罰形式,可以查閱法律或社會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