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pəʊstˈmɒdn/ 美:/'ˌpoʊstˈmɑːdərn/
比較級:more postmodern 最高級:most postmodern
GRE
adj. 後現代的
This article has implied the postmodern value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本文隱含了後現代價值觀和文化内涵。
The novel employs postmodern techniques in its narrative process.
這本小說在叙事過程中運用了後現代派的藝術手法。
Postmodern literature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societ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後現代主義文學出現在第二次************之後的西方社會。
However, Guangzhou is also home to the dizzyingly-tall Canton Tower, as well as the postmodern Guangzhou Opera House.
但廣州也有令人眼花缭亂的廣州塔,以及後現代的廣州大劇院。
We call our music 'postmodern' for the want of a better word.
由于沒有更合適的詞來表達,我們把我們的音樂稱作“後現代風格”。
Nor would I give it a pretentious postmodern title.
我也不會給它起一個狂妄的後現代書名。
So what would an optimal postmodern ***t look like?
那麼,最佳後現代飲食會是什麼樣的?
All of us, even postmodern philosophers, are naive realists at heart.
人都是天真的現實主義者,即便是後現代哲學家,也不無例外。
The modern or postmodern sculptures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to work on.
現代或後現代雕塑要更為複雜。
"postmodern"(後現代)是20世紀中後期興起的重要文化思潮概念,其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曆史分期與核心主張 後現代主義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思想運動。該術語最早見于1870年英國畫家查普曼的"後現代繪畫"論述,1979年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中系統論證其"對宏大叙事的懷疑"内核。
跨領域特征表現 在建築領域表現為對功能主義的反叛(如文丘裡設計的折衷主義建築),文學創作中體現為碎片化叙事(如品欽《萬有引力之虹》),哲學層面則強調真理的相對性(德裡達解構主義理論)。
關鍵理論框架 主要包含四個辯證關系:質疑線性進步觀(如福柯的權力知識論)、消解高雅/通俗文化界限(沃霍爾波普藝術)、拒絕單一真理體系(羅蒂新實用主義)、強調文化雜交性(賽義德東方主義批判)。
本詞條内容綜合參考《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詞源考據、劍橋大學出版社《後現代主義批判》學科應用分析,以及《文化理論關鍵詞》概念框架研究。
postmodern(後現代主義的/後現代派的)是20世紀中後期興起的文化思潮,其核心特征是對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反思與批判。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過度強調相對主義,導緻價值觀的混亂。例如,哲學家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批評其“未完成的現代性計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領域的應用,可參考哲學、藝術史或文化研究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