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行星狀星雲
See photos of new planetary nebula.
查看新的關于行星雲團的照片。
The Eskimo nebula is clearly a planetary nebula.
愛斯基摩星雲顯然是一個行星星雲。
L the Ring nebula in Lyra is the best-known of the planetary nebulae.
l天琴座中的環狀星雲是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
The Cat's Eye nebula (NGC 6543)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planetary nebulae in the sky.
貓眼星雲(NGC 6453)是天空中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之一。
Our own sun will blossom into a planetary nebula when it ***s in about five billion years.
大約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死去時,也會變成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是中小質量恒星(通常為0.8-8倍太陽質量)在演化末期抛射外層氣體形成的發光雲狀結構。其名稱源于18世紀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通過早期望遠鏡觀測時,誤認為這類天體類似行星的圓盤狀外觀,但實際與行星無關。
形成機制
當恒星耗盡核心氫燃料後,膨脹為紅巨星并失去穩定性。隨着外層氣體以每秒10-30公裡的速度被抛射,裸露的高溫核心(約30,000-100,000K)發出強烈紫外線,使周圍氣體電離發光。這一過程持續約1萬至3萬年,最終核心坍縮為白矮星。
形态特征
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行星狀星雲呈現環狀、蝶形或複雜分層結構,例如著名的環狀星雲(M57)和貓眼星雲(NGC 6543)。其直徑通常為1光年左右,中心區域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1萬顆粒子。
組成與意義
星雲物質包含氫、氦及重元素(如氧、碳、氮),這些元素通過星風擴散至星際介質,成為新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材料。據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光譜分析,銀河系内已發現約3000個行星狀星雲,每年新增約1個。
參考資料
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是天文學中一類特殊的天體,其名稱和特性需要從以下方面理解:
基本定義 行星狀星雲是中小質量恒星(如太陽)演化到生命末期時抛出的氣體殼層。中心殘留的高溫白矮星發出強烈紫外線,使周圍氣體電離并發出熒光。
名稱由來 18世紀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觀察到這類天體在望遠鏡中呈圓盤狀,類似行星外觀(如天王星),因此命名為"行星狀星雲"。現代研究表明其本質與行星無關。
物理特征
注:雖然名稱中有"行星"(planetary),但實際形成機制與行星無關,這種命名是曆史觀測局限造成的誤解。典型行星狀星雲如環狀星雲(M57)和貓眼星雲(NGC 6543)。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