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dipus complex是什麼意思,Oedipus complex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醫] 戀母情結
例句
It is, of course, the Oedipus complex that I will be talking about.
當然,我将談論到的是伊底普斯情結。
There is the Oedipus Complex, at best, so easy to marry a wife more than Sister.
有戀母情結的,充其量容易娶個大姐做老婆而已。
This Oedipus Complex usually in the baby after a year and a half will be to mitigate.
這種“戀母情結”通常在孩子一歲半以後會有所減輕。
Paul's tragedy largely results from his Oedipus complex, which has triggered our thinking.
保羅的一生是個悲劇,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The ordinary jealousies of the ordinary Oedipus complex are suffused with more problematic envy.
“普通的”俄狄浦斯情節的普通的妒忌彌漫着更困難的嫉羨。
專業解析
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兒童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通常在3至6歲的“生殖器期”)對異性父母産生愛慕,同時對同性父母産生競争或嫉妒的複雜情感狀态。該術語源于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弑父娶母的故事,用以隱喻這種普遍存在的潛意識心理沖突。
核心内涵
- 對異性父母的愛慕:男孩渴望獨占母親的愛與關注,将母親視為情感和性欲的對象(即“戀母情結”);相應地,女孩對父親産生類似情感則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但弗洛伊德本人更常使用“俄狄浦斯情結”統稱兩性現象。
- 對同性父母的敵意與恐懼:兒童将同性父母視為争奪異性父母情感的競争對手,産生敵意或嫉妒。同時,因害怕同性父母的懲罰(尤其是男孩恐懼父親的“閹割焦慮”),最終會壓抑對異性父母的欲望。
- 沖突的解決與超我形成:通過認同同性父母的内化過程,兒童逐漸接納社會規範與道德準則,形成“超我”(Superego),标志着俄狄浦斯期的成功過渡,為成年後的健康人際關系奠定基礎。
學術争議與當代理解
- 文化普遍性質疑: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對母系社會的研究顯示,該情結的表現形式受家庭結構影響,并非完全普適。
- 性别理論批判:女性主義學者如霍妮(Karen Horney)質疑弗洛伊德以男性經驗為中心的理論框架,強調女性心理發展的獨特性。
- 現代發展心理學視角:當代研究更關注早期依戀關系對心理發展的影響,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兒童認知能力提升後,在特定發展階段探索親情、權力與性别角色的表現之一,而非純粹的性欲沖突。
文化影響
該概念深刻影響了心理學、文學、藝術及社會學領域,成為解析個體心理動機與家庭動力學的重要理論工具。例如,在文學批評中常用于分析哈姆雷特等角色的内心矛盾。
參考資料:
- Malinowski, B. (1927).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Routledge. https://www.routledge.com/Sex-and-Repression-in-Savage-Society/Malinowski/p/book/9780415255503
- Horney, K. (1926). "The Flight from Woman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美國心理學會APA PsycNet可檢索摘要)
- Stern, D. N. (1985). 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 Basic Books. https://www.basicbooks.com/titles/daniel-n-stern/the-interpersonal-world-of-the-infant/9780465095890/
- Jones, E. (1949). Hamlet and Oedipus. W. W. Norton & Company. https://wwnorton.com/books/9780393007950
網絡擴展資料
“Oedipus complex”是精神分析學中的核心概念,中文譯為戀母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該術語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兒童在性心理發展階段(約3-6歲)對異性父母産生的本能依戀,同時伴隨對同性父母的競争與敵意。男孩表現為對母親的強烈占有欲和排斥父親,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女孩則對應“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
2.神話來源
名稱源于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主人公俄狄浦斯在不知情下弑父娶母,最終自我放逐。弗洛伊德借這一神話隱喻兒童無意識中的心理沖突。
3.詞源解析
- Oedipus:希臘語原意為“腫脹的腳”,因俄狄浦斯幼年被刺穿腳踝遺棄而得名。
- Complex:源自拉丁語“complexus”(交織、包含),指心理中多種情感與欲望的糾葛。
4.理論意義
弗洛伊德認為,成功化解此情結是人格發展的關鍵。若未能解決,可能導緻成年後的情感障礙或行為問題,例如過度依賴母親(“媽寶男”)或權威恐懼。
5.争議與擴展
- 學界對性别差異的解釋存在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女孩的“戀父情結”機制與男孩不同。
- 現代心理學更傾向用“親子三角關系”等中性概念描述類似現象。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心理學理論、詞源學及文化背景,如需完整學術讨論可參考弗洛伊德原著《釋夢》或相關精神分析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