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ə'bleɪʃən/ 美:/'ob'leʃən/
n. 祭品,奉獻物
Each family has their own ancestor for oblation.
誰家也不缺個祖宗來供奉。
Now where there is a remission of these, there is no more an oblation for sin.
若這些罪已經赦了,也就用不著贖罪的祭獻了。
A man, a society and a nation, always always has its self pursuit and oblation.
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總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供奉。
If thy oblation be from the frying pan, of flour tempered with oil, and without leaven.
若你的祭品是用烤盤做的素祭,該用油調的無酵細面做成。
And when the oblation was ended, the king, and all that were with him bowed down and adored.
獻完了祭,君王和所有同他在場的人,都屈膝跪拜。
n.|offering/sacrifice;祭品,奉獻物
“Oblation” 是一個宗教及文化語境中常見的術語,其核心含義為“祭品”或“奉獻物”,特指通過物質或儀式行為向神明、聖者或崇高對象表達虔誠的行為。以下從詞源、宗教實踐及現代引申義三方面展開解釋:
詞源與基礎定義
“Oblation”源于拉丁語“oblātio”(意為“獻祭”),由前綴“ob-”(朝向)和動詞“ferre”(攜帶)構成,字面意義為“帶到面前”。根據《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該詞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用于描述基督教儀式中将餅和酒獻給上帝的聖餐禮。廣義上,它可指代任何形式的宗教供奉,如食物、金錢或象征性物品。
宗教與儀式實踐
在基督教傳統中,oblation 與聖餐(Eucharist)緊密關聯。例如,天主教教義認為,信徒通過奉獻餅和酒參與基督的犧牲與救贖,這一行為被稱為“聖祭”(Holy Oblation)。此外,東方正教和部分新教教派也保留類似儀式。非基督教文化中,印度教的“普祭”(Puja)和佛教的“供佛”儀式亦可視作oblation的跨文化體現。
現代引申與象征意義
當代語境下,oblation 被擴展為對理想或事業的全身心奉獻。例如,菲律賓大學以“Oblation”雕塑象征學子為真理獻身的精神。文學作品中,該詞常隱喻個人為集體利益犧牲自我,如T.S.艾略特在《荒原》中以祭品意象暗喻戰後社會的精神重建。
權威參考資料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解釋,,“oblation”的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核心詞義
二、發音與詞源
三、用法特征
四、同義詞對比
典型例句:
"This oblation of the land... shall be unto them a thing most holy"(《愛問教育》引述聖經場景,強調土地的聖潔奉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