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əbˈdʒektər/ 美:/'əbˈdʒektər/
複數 objectors
n. 反對者;提出異議的人
Students are the biggest objector to school uniform.
學生是最大的校服反對者。
The objector obsessed by the obsolete and obscure notion swears an oath not to offend.
老是想着那個過時而且難懂的概念的反對者發誓不做壞事。
When he received his draft notice in 1917, York filed 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but was denied.
在1917年接到征兵令後,姚挨墳登記為“出于信仰拒服兵役”,但是沒被批準。
Cowardice is, in any case, a moral maze: how much courage did it take to be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不論是在何種情況下,懦弱都是一個道德迷魂陣:成為一個拒絕服兵役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呢?
A practising expert in company politics wa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Vincent Lord, also an immediate objector to Sam's proposal.
研究部主任文森特·洛德,就是公司内部争鬥的一名專家,他也是薩姆建議的一名首要反對者。
n.|anti/opponent;反對者;提出異議的人
objector(反對者)指因道德、宗教或原則原因對特定行為、政策或制度提出反對的人,常見于法律、倫理或社會議題場景。該詞源自拉丁語“obicere”(提出反對),在英語中最早可追溯至16世紀後期,現代用法常與“conscientious”(有良知的)搭配,形成“conscientious objector”(良心反對者)這一固定表達。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objector特指“通過正式聲明或行動表達反對意見的人,尤指基于道德或宗教理由拒絕履行法律義務者”。例如在兵役制度中,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可依據《日内瓦公約》附加議定書第77條主張權利,該條款明确保護因道德或宗教信仰拒絕參戰者的基本人權。
美國最高法院1965年United States v. Seeger案确立了判斷良心反對者的三項标準:反對必須基于深厚信仰、信仰需占據人生核心地位、反對立場需具有連貫性。英國國家檔案館數據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1.6萬注冊良心反對者,其中7000人因堅持反戰立場被監禁。
單詞objector 的詳細解釋如下:
Objector 是名詞,指“反對者”或“提出異議的人”,通常用于描述對特定政策、行為或觀點持反對态度的人。其詞根為動詞object(反對),後綴-or 表示“執行動作的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境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6)。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