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nju: ˈjɔ:k/
紐約
紐約
New York is a city in the northeastern US that is an important centre for financ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紐約是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 是金融 文化和娛樂的重要中心
We had a wild time in New York.
我們在紐約玩得痛快極了。
New York is where the action is.
紐約是個熱鬧活躍的地方。
It's my first visit to New York.
這是我第一次訪問紐約。
You live in New York, don't you?
你住在紐約,不是嗎?
Their head office is in New York.
他們的總部在紐約。
紐約(New York)是美國東北部的重要城市,其名稱來源于17世紀英國對荷蘭殖民地的接管。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将原荷蘭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更名為"紐約",以紀念其弟約克公爵(Duke of York)。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量超過3000億美元,華爾街被譽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來源: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地理上,紐約市由曼哈頓、布魯克林等五個行政區組成,總面積達783.8平方公裡。自由女神像作為城市地标,每年吸引超過450萬遊客(來源: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國總部設于曼哈頓東側,使其成為國際外交的重要樞紐。
文化方面,百老彙劇院區每年上演劇目超過40部,創造逾17億美元經濟價值(來源:百老彙聯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超過200萬件藝術品,涵蓋人類6000年文明史。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活動通過全球直播覆蓋超過10億觀衆,成為現代流行文化象征(來源:紐約市旅遊局)。
作為移民熔爐,紐約市民使用800多種語言,37%的居民出生于海外(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中央公園作為城市綠肺,年均接待遊客4200萬人次,其設計開創現代城市規劃先河。911國家紀念博物館保存着近3000名遇難者遺物,見證當代曆史的重要時刻(來源:國家911紀念博物館)。
以下是關于New York 的詳細解釋,結合詞源、曆史背景及現代用法綜合梳理:
荷蘭殖民時期(17世紀)
紐約地區最早由荷蘭殖民者于1624年建立,命名為New Amsterdam(新阿姆斯特丹),取自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當時該區域是荷蘭貿易殖民地New Netherland(新荷蘭) 的核心。
英國殖民與更名(1664年)
英荷戰争後,荷蘭将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将此地授予弟弟約克公爵(Duke of York),并更名為New York(新約克),以公爵封地“約克郡”(Yorkshire)命名。這一名稱既指州(紐約州)也指城市(紐約市),形成“紐約州-紐約市”的雙重概念。
中文譯名演變
19世紀赴美華工根據發音将其音譯為“紐約”,而非意譯“新約克”,原因包括:
地理與行政概念
曆史意義
文化符號
英文用法
中文語境
常見短語
例句參考
總結來看,New York 不僅是地理名稱,更是曆史、經濟與文化的複合象征。其詞源與譯名演變反映了殖民曆史與語言實踐的互動,而現代意義則凸顯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标杆地位。
coinin terrorballyhooingbookshopsdiscriminationsEddiefetchesOARSorientingpunctuationsspriggingbored withdirt cheapearly detectionfalse pretenceslightning rodseparated flowthoroughly remould oneselfbiperforatebioptixdeuterostomadibromopropanediesinkingeskerfattishfraxingamotropismhorehoundhypocoristicmetrect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