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mʌkreɪkɪŋ/ 美:/'ˈmʌkreɪkɪŋ/
n. 收集并揭發名人丑聞
v. 揭發丑聞(muckrake的ing形式)
adj. 專門揭發名人丑聞的
The senator accused opposition leaders of muckraking.
參議員指控反對黨領袖傳播丑聞。
This newspaper's known for its muckraking articles.
這份報紙以刊載揭露名人丑聞的文章出名。
We can honestly say that we do not regret the demise of this muckraking paper.
老實說我們不遺憾這八卦新聞報紙的倒閉。
Muckraking journalists denounced the titans of American business as robber barons.
八卦記者曾将美國工商業巨頭直斥為“強盜頭目”。
Thanks largely to some splendid muckraking by the Guardian, it is now clear how one tabloid obtained some of its headlines.
很大程度上由于《衛報》的精彩揭露,現在人們很清楚一份小報如何獲取它的頭條新聞。
muckraking(直譯為“扒糞”)指通過揭露社會陰暗面或權力腐敗現象,推動社會改革的調查性新聞報道行為。該詞源自美國進步時代(1890-1920),現已成為新聞學領域重要術語,具體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詞源與隱喻
該詞最早見于約翰·班揚的《天路曆程》,原指"手持糞耙沉迷污穢之人"。1906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演講中借用此喻批評過度揭露負面新聞的記者,卻意外使該詞成為社會改革者的榮譽勳章(來源:牛津英語詞典)。
曆史實踐特征
進步時代記者如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通過《城市之恥》系列報道,系統揭露政府腐敗與資本勾結問題。此類報道具備三個要素:基于事實調查、聚焦系統性弊端、以推動立法改革為目的(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現代新聞标準
當代實踐延續了揭露權力濫用的核心精神,但更強調證據鍊完整性與多方信源驗證。水門事件調查報道(1972-1974)确立的"兩個獨立信源"原則,已成為現代調查新聞的行業基準(來源:美國新聞學會)。
社會價值争議
學界研究顯示,1902-1912年間62%的muckraking報道直接促成食品安全法、反壟斷法等社會立法(來源:《美國曆史評論》)。但批評者認為過度聚焦負面可能引發公衆信任危機,需平衡監督與建設性報道(來源:哥倫比亞新聞評論)。
典型案例包括《麥克盧爾雜志》1904年發表的《标準石油公司史》,該報道耗時5年追蹤企業壟斷證據,最終促成1911年最高法院拆分标準石油公司判決(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檔案)。
Muckraking 是一個英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名詞:指專門搜集并揭露公衆人物(尤其是政商界或社會名流)的丑聞、腐敗或不道德行為的行為或職業。
動詞:以muckrake 為原形,現在分詞形式為muckraking,指“揭發丑聞”的具體行動()。
該詞起源于20世紀初美國的“揭露黑幕運動”(Muckraking Movement),由記者和作家發起,旨在批判工業化帶來的腐敗、壟斷等問題()。名稱來源于西奧多·羅斯福的比喻,他将揭露者比作《天路曆程》中“手持糞耙的人”——隻低頭關注污穢,忽視美好事物,隱含對過度揭丑的批評()。
While his opponent launched a smear campaign, he refused to engage in muckraking.
(對手發起抹黑行動,他仍拒絕參與揭丑炒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美國進步時代的相關文獻。
believeconsequentquintessenceArgyllcorrodingmotifsmusiqueoverextendedsnotnosesofteningstoreysstraysZachariasJoey Yunglosing partyracial prejudicetuition feevanilla ice creamwarm receptionacquirerapokamnosisbacterioagglutininbloodthirstinessbutyrophenoneceriometryfarinographknickerbockersMaccabeesMeistersingerIWC